來源: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 0評論 | 4036查看 | 2016-10-18 09:16:00
世界(jie)(jie)能(neng)源大(da)(da)會(hui)號(hao)稱能(neng)源界(jie)(jie)的(de)(de)奧林匹克盛(sheng)會(hui),包括(kuo)東(dong)道主土耳(er)其總統埃爾多(duo)安,俄羅斯(si)、阿(a)塞拜疆、委內瑞(rui)拉等(deng)產油國(guo)國(guo)家元首,超過(guo)(guo)60位部長級官員、各(ge)大(da)(da)能(neng)源跨國(guo)公(gong)司的(de)(de)董(dong)事長或總裁,國(guo)際能(neng)源署(shu)等(deng)國(guo)際組織(zhi),以及(ji)世界(jie)(jie)銀行(xing)、亞洲(zhou)開發銀行(xing)等(deng)悉數到會(hui)。所以,世界(jie)(jie)能(neng)源大(da)(da)會(hui)不(bu)僅(jin)層次較高,更重(zhong)要的(de)(de)是在能(neng)源領域有充分的(de)(de)代(dai)表性。不(bu)僅(jin)涉及(ji)化石能(neng)源,而且也包括(kuo)可再生(sheng)能(neng)源和核能(neng)。通過(guo)(guo)來自各(ge)個不(bu)同能(neng)源行(xing)業人士的(de)(de)充分交流(liu)和觀點(dian)碰(peng)撞,這次世界(jie)(jie)能(neng)源大(da)(da)會(hui)達成(cheng)(cheng)了重(zhong)要共識,“能(neng)源大(da)(da)轉型”成(cheng)(cheng)為業界(jie)(jie)主流(liu)觀點(dian)。
本次能源大會認為,化石能源資源并不稀缺,過去一度認為的“石油供應達峰”(peakoil)威脅不復存在,而是將面臨人均能耗達峰(peakdemand)的問題。在化石能源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油價以及其他化石能源價格將長期走低,但世界仍將大力推動能源轉型,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必然結果。在整體能源需求面臨達峰的趨勢下,只有電力將持續大幅度增長,預計206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比目前水平翻一番,這就為可再生能源、核電及智能電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能源轉型是本次大會中最受關注的話題,可以說每一位能源人都在經歷和踐行能源轉型的歷史過程。正如法國電力公司總裁半開玩笑地說:“現在能源工業界變得很有趣:原來專門搞石油的企業,現在開始專注天然氣;原來專營天然氣的企業,現在開始涉足發電;而我們這些電力行業的人則走向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發電。”
法國電力公司總裁的話沒有提到煤炭不是偶然的,煤炭在這次大會上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這是筆者多次參加世界能源大會首次遇到的情況。但是,煤炭業界也在認真考慮自身的轉型,值得關注。在世界能源大會期間,煤炭業的一次低調務實的邊會上,來自中國、印度、德國、日本等國的業界代表不再一味強調煤電滿足基本負荷的功能,而是認真交流如何在技術上實現煤電站的靈活運行,以配合更多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接入。
雖然說能源轉型成為業內主流共識,但是轉型所需要的時間維度,各方面有不同看法。總體來說,實現能源系統低碳是個長期的目標,在此過程中化石能源的作用不可或缺。首先,石油將依然是未來幾十年內交通領域內的主導能源,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是個漸進的緩慢過程。其次,在能源轉型的進程中,天然氣以其相對清潔和技術靈活性仍可能起到通往可再生能源的橋梁作用,各國應該加大相關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最后,煤炭走向衰退已成必然,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高效煤電廠的靈活運行仍然可以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助力。在能源轉型的長期目標下,我們應該關注當下如何合理使用化石能源,發展清潔技術,并配合可再生能源發展。
會議期間,德國政府能源部門官員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番話很有啟發。他認為,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受到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有很多褒揚,也有批評。但是從德國自身的觀點來看,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到今天取決于三個重要因素。第一,需要全社會對能源轉型達成共識,明晰能源轉型的長期量化目標,從哪里來轉到哪里去,不可動搖。第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最終需要市場力量的推動,不可長期依賴補貼。第三,能源轉型需要國際合作,不僅是低碳能源技術和經驗的分享,也包括建立與鄰國之間的電力聯網,以利于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吸納。筆者認為,德國的這些經驗很中肯,值得中國及其他國家借鑒。
關于油價,普遍觀點認為美國頁巖油廠商已經替代歐佩克掌握了石油市場的走向。即便歐佩克達成有約束力的限產協議,那么油價可能飆升到每桶60美元以上,在這樣的價格下,美國頁巖油廠商將大量恢復勘探和生產,使得油價重回每桶60美元以下,甚至更低。
本次世界能源大會上也有一些中國業內人士參與,包括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尤其是國家電投作為大會的銀質贊助商并展出AP1400模型相當引人注目。但是,整體來說,在世界能源大會上,中國業內人士發出的聲音還是相對較弱,沒有充分反映中國能源界的實力與影響力,關于中國能源改革的話題也未能深入討論。但是,本次世界能源大會的一些觀點對于中國的能源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今后類似的國際場合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的中國業內人士分享中國能源發展的模式、改革進程和經驗教訓。
注: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部門技術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