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網 | 0評論 | 5254查看 | 2016-06-24 10:02:06
2015年9月26號,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習主席的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和積極響應,為落實習主席倡議精神,加快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我們發起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是由致力于推動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相關企業,機構和個人自愿形成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今年3月底在北京成立,首批會員80家,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的80個國家,覆蓋了能源、電力、信息、環保、科研、咨詢和金融等機構。合作組織主席是時任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先生,副主席有三個人,一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前能源部長,諾貝爾獎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先生,第二位副主席是時任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的舒印彪先生,第三位是日本軟銀集團董事局主席孫正義先生,首批理事單位共有17家,其中來自海外有10家,來自國內有7家,所以剛才馬先生提到,華為作為ICT領域里面唯一的一家理事單位,參加首批17家理事當中。華為公司在合作組織的成立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劉振亞主席對華為公司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對于今天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多年來,華為公司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在信息通信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產品和解決方案,以應用于全球17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20多億人口,今天華為公司以引領新型信息通信技術,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主題,舉辦華為電力合作伙伴大會,對于推動能源與信息通信產業深度融合,廣泛開展跨行業交流合作,促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創新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下面我談兩點體會。
一,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意義重大。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世界能源發展面臨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三大挑戰,一是資源緊張,按目前開發強度,全球以探明的煤炭儲量,只能開采110多年,石油和天然氣只能開采50多年。
二是環境污染,化石能源大量開發,在生產、運輸、存儲、使用各個環節,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的危害。許多地方已經超過環境容量,大自然喪失修復能力。
三是氣候變化。化石能源的碳排放是氣候變暖主要原因,自185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升已超過1度,如何控制本世紀末全球升溫超過4度,這樣導致嚴重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糧食減產,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所以說三大挑戰里面,第一是能源資源短缺,離我們還不遠,如果說環境污染還是局部問題,那么全球的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應對挑戰的根本出路是加快清潔發展,實施兩個替代,既能源開發實施清潔替代,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消費實施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清潔發電,擺脫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清潔能源占主導,實施兩個替代,關鍵是要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全球清潔能源資源豐富,陸地風能資源超過一萬億千瓦,太陽能資源超過100萬億千瓦,僅開發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人類全部需求,但全球清潔能源分布不均衡,資源富集地區,大多遠離中心,相距數百到數千公里,必須近距離發電,遠距離輸電,大范圍優化配置,適應清潔能源逆向分布,以及風電、太陽能發電隨機性和間歇性特點,實現大規模開發利用,必須構建以電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平臺,及全球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特高壓電網為骨干骨架,全球互聯的堅強的聯網,是清潔能源全球大規模開發,配置和利用的基礎平臺,實質就是智能電網加特高壓電網加清潔能源,智能電網是基礎,特高壓電網是關鍵,清潔能源是根本。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總體分為,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三個階段。綜合考慮各洲,各國的實際情況,在條件基本具備,需求比較強烈的國家和地區,可以率先實施,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屆時將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全球清潔能源比重提高到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這個排放量,僅僅是1990年的一半左右,這樣可以實現巴黎會議提出來的全球溫升控制在兩度以內,并爭取控制在1.5度以內的目標。可以有利的拉動經濟增長,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實現聯合國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的目標,讓世界成為一個天藍地綠,和平和諧的地球村。
圍繞全球能源互聯網,我們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開展了特高壓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對全球清潔能源資源,進行了系統評估;組織了跨國跨境電網互聯研究,主辦了2016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重要國際會議,與國際能源署等國際知名組織,高校研究機構等等建立合作關系,積極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工程。
與日本、韓國、俄羅斯等有關企業,簽署了東北亞電力聯網合作備忘錄,加快推進東北亞電網互聯項目,基于中國和世界的研究與實踐,特別是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能源技術,不斷創新突破。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的核心。
資源重組,條件具備,一是國內外廣泛支持,聯合國國際能源署、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積極支持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了2016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上,各國政要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對這一理論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正在開展亞洲電網互聯研究,得到了聯合國亞太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將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能源互聯網在亞洲的實施。
二是技術裝備滿足需求。特高壓技術先進成熟,正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距離可達5000公里,輸送能量最大可達1500萬千瓦。世界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的距離都在特高壓輸送范圍內,電網智能控制,大規模儲能等技術,不斷突破,能夠適應各類清潔能源接入,并保障電網的安全運行。
三是清潔能源經濟性提高。隨著技術進步,預計到2025年,風電、光伏發電成本可降至每千瓦時5美分及以下,競爭力有望超過化石能源。
二、我國能源互聯網建設,將發揮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和電力消費國,能源資源稟賦,富煤、貧油、少氣,能源結構以煤為主,2015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燃煤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67%,油氣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分別達到60%和30%能源安全形勢教委嚴峻,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未來能源和電力需求,仍然持續增長。我國能源與消費逆向分布,80%以上的煤炭、水能和風能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和北部。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東部。能源資源距離負荷中心一千到四千公里。過去電力發展以就地平衡為主,東中部地區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二煤電,發電用煤靠遠距離運輸,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就地平衡的能源發展方式,導致大氣和水土污染環境問題突出,京津冀霧霾頻發,長三角地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達到每平方公里45噸,遠遠超出環境承載的極限。解決能源安全,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問題,實現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面臨巨大的挑戰。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加快開發西部、北部和西南部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清潔能源,形成清潔主導,電為中心,全國配置資源的新能源的格局,是實現安全能源,清潔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
根據規劃,我國依托先進的高壓和智能電網技術,建設網架檻墻,聯系緊密的特高壓交直流大電網,形成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格局。
到2025年,基本建成我國能源互聯網,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提供中國示范。依托這個平臺,能夠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規模配置,實現更大范圍,水火互濟,風光互補。不僅能從根本解決清潔能源開發,外送和消化難題,還能有效解決動中部地區,嚴重霧霾、酸雨等環境污染問題,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預計到2025年,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可以分別達到10億、17億千瓦,清潔能源比重,可以分別提高到18%、26%。
2020年,東中部負荷中心,接受外來清潔電力3.1億千瓦,每年可以替代燃煤4.8億噸,節約二氧化碳9.5億噸,二氧化硫1.4萬噸,PM2.5排放總量可以降低20%,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建設我國能源互聯網,大量消化鋼鐵、水泥、風電、光伏等過剩產能,同時還將有利于帶動戰略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支撐中國制造2025,促進供給側改革,增加有效供給,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