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 0評論 | 4506查看 | 2014-01-28 15:22:00
凌亂設備的殘碎品,銹跡斑斑的車間,空蕩蕩的廠區……眼前照片中狼藉景象難以讓人聯想起這曾是3年前轟動業內外的清華陽光全球首條集熱管自動化生產線落成典禮之地。
1月10日,在清華大學校園西南角一樓內,北京清華陽光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清華陽光”)一位技術負責人掏出自己的手機向記者獨家展示了幾張公司正在“瘦身”的照片。
清華陽光這個昔日太陽能光熱核心技術的鼻祖企業此般命運恰恰是目前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據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年初行業內企業的數量近3000家,但到年底就縮減到了只有1500家。一年間,約一半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浪潮中銷聲匿跡。
據悉,自2009年我國太陽能光熱行業到達巔峰時期后,行業增速逐年降低,產能過剩日益嚴重。“如今產能過剩是困擾行業,也是困擾企業的大問題,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秘書長賈鐵鷹表示。
“瘦身”或留后遺癥
據媒體報道,在太陽能光熱大省山東的日照市,曾經一擁而上的大小七八十家太陽能企業,目前多數企業已經停產或半停產了,在長期接不到訂單的情況下,企業最后只能關門。
而另一個太陽能光熱大省浙江省,其省內的太陽能光熱企業生存狀況也非常嚴峻。國際銅業協會副秘書長陳講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省的很多太陽能企業都停產觀望,也有一部分企業開始出售生產設備,出租廠區,徹底轉做其他行業了,如轉向家電、建材、凈水等行業了。
業內專家指出,一方面,由于2009年家電下鄉提前透支了市場,導致市場容量趨于飽和,行業增速放緩;另一方面,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現象日益顯現,企業轉型升級是必走之路。
“當下,清華陽光應對轉型升級的策略是全面‘瘦身’,關閉好幾條生產線,變賣生產設備,僅保留擁有核心技術的集熱管自動化生產線。未來清華陽光將走OEM(俗稱代工)道路,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不少成本。”清華陽光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監韓成明無奈地表示。
行業不景氣,訂單減少,企業第一反應不外乎是開源節流。但業內專家提醒,適度“瘦身”固然好,但若未把握好節奏,很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從太陽能光熱產業重鎮——日照的企業群在轉型升級熱潮中的表現,可見一斑。
然而,對于通過縮減業務,壓縮成本來應對轉型升級的做法,業內相關人士看法不一。北京市桑達太陽能公司總經理馬迎昌分析認為,通過“瘦身”轉型方式,在未來一兩年未見就能使企業走出低谷。因為定位不精準,當下全玻璃真空管市場日漸沒落,大熱管、U型管、采暖市場對應的產品(空氣能熱泵)應是企業要轉向的重點方向。
“擴容”將考驗風險把控
對市場的判斷不同,則對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就會截然不同。
反觀整個太陽能光熱行業,與清華陽光等企業反其道而行之的廠家不在少數。自2012年以來,四季沐歌、太陽雨、力諾瑞特、皇明、天普等企業均采取“擴容”策略,如企業斥巨資上馬空氣能熱泵生產線,角力空氣能市場。
此外,桑樂、桑普、五星也欲在空氣能熱泵領域切分蛋糕。這類企業目前多是采用OEM的方式進入空氣能領域,在技術、生產、銷量等方面不盡如人意。
但是,非“科班”出身的太陽能光熱企業與空調企業、空氣能專業廠家相比,遜色許多。這一點在2013年太陽能光熱企業的空氣能熱泵銷售業績表中顯露無疑,表現最好的四季沐歌、太陽雨也僅有幾千萬元的成績,較美的、格力近10億元的銷售額相去甚遠。
不僅如此,太陽能光熱企業的空氣能產品維修率很高。“2013年上半年某太陽能企業賣出去了幾萬臺空氣能熱泵,但下半年就全部停產,所有相關技術人員都派出去維修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馬迎昌解釋說:“問題不斷是太陽能光熱企業自己做空氣能的一大通病,因為空氣能熱泵不是那么簡單,同樣的部件產品組裝起來,里面的運行系統都不一樣,因工質參數、壓力倍數、節流閥等不同,運行效果也不一樣。”事實上,除了想掘金空氣能市場外,太陽能光熱企業還將目標聚集在太陽能采暖領域,不少太陽能光熱企業均公開表示要發力太陽能采暖市場。但業內專家坦言,我國太陽能采暖規模化商業應用還需時日。
“太陽能采暖項目多屬示范項目,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如太陽能產品不過關、太陽能保證率低、初始投資成本高等。”一直關注該項目的韓成明表示。
桑普系統集成部總經理劉軍進也有所擔憂,太陽能采暖系統造價以及跨季節蓄熱材料成本、存放投入過高均會制約其發展。
業內專家表示,太陽能采暖項目具有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若盲目擴容,一旦操作不當,帶來的危險會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