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余熱鍋爐,邁向清潔能源裝備與解決方案多元化。
1955年,公司前身杭州鍋爐廠成立,長期深耕余熱鍋爐領域;
2001年公司通過員工持股的方式改制更名為杭州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發展成為國內鍋爐行業的骨干企業;2002年,公司加入西子聯合控股(西子電梯集團);
2011年1月10日于深交所上市,股票簡稱“杭鍋股份”(002534);
2022年公司更名為“西子清潔能源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西子潔能)”,明確“清潔能源裝備及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戰略定位。公司業務覆蓋余熱鍋爐、生物質/垃圾焚燒、循環流化床鍋爐、燃機余熱鍋爐等新裝備與EPC、智慧鍋爐、改造運維等新服務,海外業務遍及100+國家與地區,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約1.6億噸。
2024年,公司實現9H級燃機余熱鍋爐技術突破并落地高溫熱化學儲能首臺套工業化裝置,光熱儲能、電化學儲能、核電等新領域同步推進;
2024年12月抽汽熔鹽儲熱靈活性調峰示范項目投運,驗證深度調峰與頂峰能力;
2025年8月設立核能科技合資公司,進一步夯實在核電清潔領域的布局。
面向未來,公司提出“三大方向”:做強海外市場、做深新能源市場、做穩備件與改造市場,以“以客戶為中心”為核心價值觀,加大新能源投入,推動從傳統鍋爐制造向清潔能源全鏈條的持續升級。
前瞻布局SOFC,深化和拓展新能源生態戰略。西子潔能通過其參股公司浙江臻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09%),早在2021年就切入了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賽道。SOFC技術擁有全固態結構、發電效率高(可達60%以上),以及燃料適應性廣(可利用氫氣、天然氣、生物質氣等多種燃料)等特點。這使得它在分布式能源和工業余熱回收等場景中具有獨特優勢。西子潔能投資臻泰能源,是對其新能源生態戰略的深化和拓展。
在手訂單充足,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訂單達61.19億元。較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65.27億元雖有波動,但總體規模依然為未來收入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1.余熱鍋爐優勢不斷強化,海外出貨占比逐步提高。公司在國內燃機余熱鍋爐細分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國內市場占有率超50%,累計供貨量已超450臺套,適配GE、西門子、三菱等全球主流燃機品牌,并成為GE在中國的一級供應商。此外,公司積極開拓東南亞、南美洲及“一帶一路”沿線等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有較為突出的技術優勢及市場認可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外銷收入占比為13.82%,同比增長48.79%。
2.光熱:政策推動+技術進步,行業進入新階段。依托熔鹽儲能核心技術,積極開拓應用場景。西子潔能自2010年開始進入光熱熔鹽儲能研發領域,歷經十余年深耕,成功參與多個光熱熔鹽儲能發電示范項目的建設,是我國最早從事光熱熔鹽儲能技術研發與工程推廣應用企業之一。公司技術領先疊加行業政策加持,公司有望在光熱發電、火電靈活性改造和工業園區綜合能源服務等領域打開熔鹽儲能成長空間。
光熱發電站(ConcentratedSolarPower,CSP)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集熱系統、熱傳輸系統、蓄熱與熱交換系統以及發電系統四個核心部分。集熱系統由聚光裝置(定日鏡或拋物面反射鏡)、接收器和跟蹤機構組成,負責將太陽能輻射聚集并轉換為熱能;熱傳輸系統通過導熱介質(熔鹽或導熱油)將熱能輸送到蓄熱系統;蓄熱系統利用熔融鹽儲熱技術將熱能儲存起來,保證電站在陰天或夜間也能持續發電;發電系統則通過傳統的熱力循環(如Rankine循環)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市場方面:裝機+在建+規劃齊增,進入提速期。據《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藍皮書2024》,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光熱裝機約838.2MW;在建項目34個、裝機約3.3GW;規劃項目37個、規劃裝機約4.8GW。德令哈、敦煌、酒泉等示范項目穩定推進,技術與運維指標持續改善,為后續規模化建設提供可復制樣本。
挑戰與機遇共存,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目前光熱發電的度電成本約為0.55元/千瓦時,遠高于光伏和風電,此外投資成本也高于光伏。盡管如此,光熱發電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首先,光熱發電具備儲能功能和穩定輸出特性,能夠解決光伏和風電的間歇性問題,為電網提供穩定可靠的清潔電力。其次,在"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中,光熱發電可以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互補系統,提高整個能源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第三,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光熱發電成本有望持續下降。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出,目標在"十五五"期間將光熱發電電價降低至0.4元/千瓦時。
熔鹽儲能是一種顯熱儲熱技術,它利用材料在升溫或降溫過程中的溫差來實現熱能的存儲。與相變儲熱不同,熔鹽在整個工作溫度范圍內始終保持液態。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兩個過程:儲熱過程和放熱過程。
熔鹽儲能的系統構成較為復雜,核心組件包括:
熔鹽材料:通常是硝酸鹽混合物,如光熱電站中使用的硝酸鈉和硝酸鉀的混合物(也稱為Solarsalt)。這種混合物保證了較高的導熱系數和熔化熱,同時降低了熔點。
儲罐系統:通常采用雙罐設計,包括高溫熔鹽儲罐(500℃以上)和低溫熔鹽儲罐(290℃左右)。
關鍵設備:包括熔鹽泵、電加熱器、換熱器、除氧器、控制系統以及各種水泵、管道和閥門等。
熱力循環:通過熔鹽泵實現介質循環,儲能周期可達數天甚至跨季節。
中國熔鹽儲能行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但近年來在“雙碳”目標推動下發展迅速。目前已并網的項目包括首航節能敦煌100MW熔鹽塔式光熱電站、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熔鹽塔式光熱電站等。成本構成方面,以儲熱時長為12小時的100MW塔式光熱電站成本為例,聚光系統占比最大,為51.4%,儲熱系統占比15.8%。聚光系統通常建設規模較大,投資成本高;儲熱系統是實現能量轉換的核心環節,技術要求高。
在新能源高滲透背景下,電網對長時調峰的需求持續提升;熔鹽以290–565℃液相區間實現大規模儲熱/放熱,安全、可循環、成本可控,已在電站端與用戶側示范落地。從宏觀裝機看,全球熔鹽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已由2018年的2.72GW提升至2024年的4.46GW,保持穩步增長;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熔鹽儲能在國內電力儲能中的占比自2018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5%后,近兩年基本維持在0.7%—0.8%。目前熔鹽儲能的應用已從光熱發電拓展至火電靈活性改造、工業余熱回收、園區供暖等多個領域。多個方面的需求使得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1)長時儲能需求:新型電力系統對長時儲能的需求日益迫切,熔鹽儲能具有儲能時間長(單日10小時以上)、項目壽命長(25年左右)、相對環保安全等特點。
2)火電靈活性改造: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大力推進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和深度調峰改造,推動存量煤電機組“應改盡改、應調盡調”,并鼓勵配套多元化儲能。各地已啟動多個“火電+熔鹽儲熱”示范工程,例如安徽宿州1000MWh熔鹽儲熱煤電靈活性示范項目完成168小時試運并投運,驗證了熔鹽儲熱用于深度調峰的可行性與工程可復制性。
3)多能互補與清潔供熱:在“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設中,熔鹽儲能可以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形成多能互補系統。在清潔供熱領域,熔鹽儲能相比燃氣鍋爐和電鍋爐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2021-2024年間,我國新增光熱裝機300MW,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建裝機規模3300MW,涉及34個項目;規劃裝機4750MW-4800MW,涉及37個項目,行業還有廣闊發展空間。
3.聚焦核島關鍵設備研發制造,拓展三代/四代核電、可控核聚變等領域。西子潔能在核電領域已有20多年的深耕與發展,已取得民用核二三級制造許可證。公司積極拓展核電設備國際合作,加快向三代核電、四代核電、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布局。可控核聚變作為全球能源領域的戰略制高點,發展逐步加速,西子潔能依托其高溫壓力容器技術積累,已在聚變堆外圍支撐系統設備領域開展技術儲備,有望在未來核聚變示范項目中獲取設備訂單。
核能業務布局的深度與進度遠超市場認知。市場普遍將西子潔能視為傳統余熱鍋爐企業疊加光熱概念,但忽視了公司在核能領域已有20多年的深厚積累和近期實質性突破。
公司不僅是中廣核、中核集團的長期供應商,更關鍵的是核能資質與產能布局具有先發優勢、實際供貨業績被低估、公司正積極向三代核電和四代核電及核聚變領域拓展。
西子潔能在核電領域已有20多年的深耕與發展,已取得民用核二三級制造許可證。公司積極參與核電站設備供應,包括各種常規島換熱器、容器,核安全2、3級壓力容器、儲罐。根據近些年國內核準的核電新增裝機情況,每年核電市場裝備供應機會加大,公司也積極拓展核電市場的訂單機會。公司2025年8月設立合資公司杭州西子核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核電設備成套及工程技術研發,標志著其從常規島設備供應商向核島關鍵設備制造商的戰略轉型。此舉旨在把握國家核電發展機遇,通過獨立運營實體深化與中核、中廣核等企業的合作,提升市場份額和技術話語權。
為滿足核島設備高標準制造需求,公司正在加快推進崇賢制造基地核電專用制造清潔車間建設。該車間規劃面積6480平方米,嚴格按核級設備制造標準建設,具備獨立、封閉、潔凈的生產環境,可承接核級壓力容器、儲罐、換熱器等高端產品制造。項目分兩期推進,一期預計2025年9月底投入使用。該產線投產后將顯著提升公司核電產品承接能力和生產效率,為獲取大型核電機組訂單提供產能保障。
公司積極拓展核電設備國際合作,加快向三代核電、四代核電、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布局。可控核聚變作為全球能源領域的戰略制高點,發展逐步加速,西子潔能依托其高溫壓力容器技術積累,已在聚變堆外圍支撐系統設備領域開展技術儲備,有望在未來核聚變示范項目中獲取設備訂單。
公司作為余熱鍋爐頭部企業,隨著光熱度電成本下降和儲能市場的蓬勃發展,公司光熱和熔鹽儲能業務有望放量,且公司積極布局核電業務和SOFC,有望在未來打造多個業績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