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 0評論 | 5117查看 | 2014-01-02 08:59:24
站在新年的門檻,回望2013年,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川藏聯網等一大批世界矚目的電網工程不斷開工、建成,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等針對“兩頭薄弱”的巨額投資讓我國電網更加堅強可靠,促進風電并網和消納、服務分布式電源并網等大幅提升了我國電網企業的品牌形象。
其中,為無電人口通電、農網改造升級、電能替代等凸顯了民生的重要性;浙江—福州特高壓直流工程、普洱—江門特高壓直流工程、皖電東送等一批特高壓項目的開工、投運,表明我國正鞏固在世界特高壓輸電領域的“創新”和“引領”地位;加快建設電動汽車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新一代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等,推動我國成為智能電網世界標準的制定者……可以說,不論是規劃布局,還是自主創新,我國電網行業正鞏固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正如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克勞斯·烏赫勒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智能電網、特高壓技術世界領先。”
本期我們選擇一年來我國電網行業的十大新聞熱點進行盤點,與讀者一起回望電網2013年的足跡!
1
加快為百萬無電人口通電
截至目前,山西、內蒙古無電人口已全部實現通電,西藏無電人口已全部解決基本生活用電。預計到今年年底,四川、新疆、青海無電人口數量將分別減少18.1萬人、19.4萬人和5.4萬人,全國無電人口總數將由去年底的273萬人減少到173萬人,解決約100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電力普遍服務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國2014年將基本解決、2015年全部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為加快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的步伐,今年6月7日,國家電網公司與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5省區政府在京簽署共同加快推進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的協議,明確到2015年實現“無電地區人口全部用上電”的目標。此前,南方電網公司已于2012年11月完成了經營區域內的“戶戶通電”,因此現有無電人口主要集中在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
點評:經過前些年的建設,我國已盡可能通過電網延伸的方式為無電戶通電。因此,相比之下,掃除最后電力“盲區”的任務更加艱難,其施工現場大多地處偏遠,布點分散,部分地區海拔高,建設管理難度大,投資需求大,建設成本高。為此,我國確定了“以大電網延伸供電為主,分散電源就地供電為輔”的原則,全面解決無電問題。
2
推動電能替代 防治大氣污染
今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制定印發了《國家電網公司電能替代實施方案》,全面啟動了電能替代工作,將通過推廣電能替代技術,提高社會電氣化水平,引導社會主動選擇電能,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用能方式,力爭到2015年累計實現替代電量1000億千瓦時。
其中,以電代煤,主要是把工業鍋爐、居民取暖廚炊等用煤改為用電,減少中東部地區直燃煤和污染排放總量;以電代油,主要是發展電動汽車、農村電力灌溉,減少石油依賴;電從遠方來,就是把西部、北部的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西南水電大規模、遠距離、高效率輸送到東中部,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此外,南方電網公司也通過應用節能調度、超高壓直流輸電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儲能、電動汽車、電磁節能廚具等技術,促進節能減排。
點評:電能在終端消費環節的轉換效率和排放明顯優于煤和油,煤炭就地轉化為電能并進行集中排污治理的環保效果明顯優于分散燃燒。“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對于防治霧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發展綠色電能、推動電能替代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形成全社會共識。而且,該戰略所面臨的核心技術缺乏、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困難亟待解決。
3
又一條“電力天路”——
川藏聯網工程開建
8月21日上午,世界上穿越地質結構最復雜、最具建設挑戰性的高原超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川藏聯網工程暨巴塘500千伏變電站舉行了奠基儀式,標志著川藏聯網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據介紹,川藏聯網工程建成后,將根本解決西藏昌都地區的缺電問題,解決工程沿線川藏兩省區無電地區的通電問題,滿足未來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和玉曲河水電開發送出的需要,同時對于加快昌都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昌都地區、甘孜巴塘地區乃至川藏兩地藏區的跨越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工程的建設,還將推進我國西南地區電網網狀結構發展。
點評:川藏聯網工程施工難度比新甘石(新都橋—甘孜—石渠)聯網工程、青藏聯網工程還大,被稱為是電力施工史上難度最大的工程。正如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所指出的那樣:“川藏聯網工程是國家‘十二五’支持西藏的重大建設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西藏工作戰略部署的重點項目,是把黨的溫暖和關懷送到藏區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4
特高壓交流有所突破
特高壓直流有序推動
4月11日,1000千伏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工建設,是我國開建的第三條特高壓交流工程。9月25日,世界首個商業化運行的同塔雙回路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皖電東送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正式投運。同時,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工程、皖電東送和規劃中的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組成了華東特高壓聯網,呈球拍狀。
在特高壓直流工程的進展方面,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和準東—華東特高壓直流工程前期工作獲準開展,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在開展雙極高端系統調試,將于2014年年初投運。此外,在南方電網公司經營區域,9月3日,第二條特高壓——云南普洱—廣東江門±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
點評:截至目前,我國特高壓累計輸電超過1000億千瓦時,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超過1萬公里,變電和環流容量超過1億千伏安,為保障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特高壓已成為國家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要防治大氣污染,對京津冀魯等地來說,就是要擴大這些地區的區外來電比重,加快建設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其中,特高壓無疑將扮演重要角色。
5
“疆電外送”提速
6月27日,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正式投運,我國又一條“光明絲路”運行,“疆電外送”及甘肅、青海地區清潔能源外送能力,也由330萬千瓦提升至700萬千瓦,年輸電量將超過350億度。
與第二通道工程同期開建的±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特高壓工程,也即將投運。屆時,新疆的電力外送能力將達1300萬千瓦,年輸電量將超過650億度,相當于就地轉換煤炭3100萬噸。僅“疆電外送”這一項,就能為新疆本地帶來3萬個就業崗位、創造近60億元的新增經濟總量,拉動經濟發展近1個百分點。
12月10日,國家能源局以《關于加快開展準東—華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同意準東—華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展前期工作,標志著新疆第二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疆電外送”工程直流外送能力將達1900萬千瓦。
點評:新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資源開發和儲備基地,集約開發新疆各類能源,就地轉化為電力,通過超高壓、特高壓輸電技術實施“疆電外送”,有利于破解新疆長期以來的“能源孤島”局面,把新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同時也實現了國家在資源配置上以電力為載體,真正實現“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戰略規劃。數據顯示,自首條“疆電外送”通道建成送電以來,新疆已累計完成外送電量126億千瓦時,為新疆帶來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6
促進風電消納
“窩電”困境有所緩解
今年以來,為促進風電的并網和消納,我國電網企業不斷加快電網建設,如6月,甘肅酒泉風電二期配套330千伏送出工程獲得核準,將大幅提高酒泉風電送出能力;7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