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地方政府干預新能源產業 紅線在哪里?
來源:南方周末 | 0評論 | 5458查看 | 2013-01-17 18:53:00    
  “慎重”、“忍痛割愛”……曾經高歌猛進的中國新能源產業正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保守主義”式復辟。不過,相對于高層對新能源行業頂層設計反思,地方政府更擔心是如何渡過當下難關。

南周制圖


忍痛割愛,拒絕項目

  10億元的總投資、20萬畝的能源林基地、約10萬畝的有機農業基地、生物質汽油柴油深加工工廠和有機肥廠……面對超級蛋糕,黃山市政府卻開始重新細細打量這個誘人的項目。

  草簽框架協議已過3年,在黃山市政府重新恢復多次考察、協商和內部決策后,上市公司凱迪電力原先承諾的生物質項目,開工建設看來已遙遙無期。

  “現在整個產業形勢都不太好,我們都很慎重。”最早引進該項目的黃山區林業局一位官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面對曾追捧的新能源企業,口稱謹慎的不唯此一家。在過去的2012年,主打新能源企業招商的屯溪區九龍低碳經濟園區在考察過后,已經拒絕了兩家大型光伏企業的入駐。

  “我們正在吸取教訓,對一些前景不好的產業,只能忍痛割愛。”屯溪區經信委主任朱力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浙江衢州,著名的光伏產業基地開化縣,同樣陷入危機的惶恐之中。

  在過去的十多年內,光伏已經成為這個位于錢塘江源頭的山區縣城的標志。作為浙江省首個命名的“光伏產業基地”衢州下轄的山區小縣,光伏業的產值一度占到其工業總產值的約四成,光伏企業數占全衢州的七成左右。

  “我們現在真的不方便再說什么。”開化縣經信局局長鄧仕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據開化縣政府提供的材料顯示,該縣已投產的41家光伏企業中,31家停產;9家備案在建企業中有兩家擬改行;14家未建企業中有3家已退土地、1家的土地已轉讓。

  從醞釀到勃興,從人人追捧到整個行業的大潰敗,中國新能源產業正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保守主義”式復辟。

復制地方政府主導模式

  曾經的新能源行業是機會主義者的時代。只要能給政府和銀行講個大故事,便能迅速獲得土地、貸款、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

  而今深陷債務危機的無錫尚德,無疑是始作俑者。2000年,太陽能電池博士施正榮剛剛從澳洲回無錫創業,正是無錫市政府為其拉來了小天鵝集團等國企的投資;2002年,草創的尚德虧損700余萬,又是地方政府出面協調,先后提供兩筆5000萬元的資金讓公司借以喘息;2003、2004年,地方政府為尚德爭取了9個創新項目、多達4000萬元的各級政府扶持資金,且多通過承擔各類計劃項目無償撥付——尚德這家光伏企業曾經的繁榮,離不開無錫市政府的“赤膊上陣”。

  “無錫市政府誕生了尚德,又再生了尚德。”無錫尚德的創辦人施正榮曾如此概括無錫市政府和尚德之間的關系。

  這種地方政府一手主導的“無錫模式”曾作為經典案例被大力推廣。2006年,無錫市一度推出了著名的“530”計劃,希望“5年內引進不少于30名領軍型海外留學人才來無錫創業”。

  “無錫政府無疑開了不太好的頭。”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

  尚德絕非孤例。要求匿名的一家光伏企業老總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無錫,為了保住一家5年沒有銷售額的ST上市公司的殼,地方政府不得不竭盡全力,為其支撐幾十億元的負債。

  為了在激烈的爭奪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各地政府各出奇招,可謂不遺余力。

  在江西,2009年,江西省發改委提出以3年為限,為光伏產業培養出20名博士、200名碩士、2萬名本科生、4萬名高職生、6萬名中職生的計劃。

  在江蘇,每年用于光伏領域的人才經費高達2000萬元以上。鎮江市亦宣布,計劃到2012年,將為新能源企業引進各類人才3.1萬人,培訓3.4萬人次,使新能源產業從業人員從3000人增至3萬人以上。

  不惜代價的支持,換來的是井噴式的增長。“沒有一個產業能夠在十年增加到三千多倍,我想來想去也找不到這樣一個產業來。”談及光伏行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感慨說。

身不由己還是不愿反思?

  仿如壓在駱駝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和美國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在2012年將整個光伏產業打回了原型。

  事實上,開化縣政府早已提前意識到風險。一位官員說,2010年,開化縣引進光伏項目19個,協議引資額超百億元,“當時大家已開始意識到投資過熱,擴張太快,可能會造成供大于求”。但“開化是浙江省硅產業基地,上面的政策要求我們引導形成產業集聚,我們也身不由己”。

  2011年,衢州市經信委對當年全市光伏產業發展情況的匯報材料中,證實了這一點。當時,衢州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依然是提倡擴大產能:力爭2015年全市形成高純多晶硅年生產能力9000噸以上,多晶硅、單晶硅片5億片以上,太陽能電池及組件1000兆瓦以上,光伏產業年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的規模。

  “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我們肯定是要看上面的。”屯溪區經信委主任朱力說,基層缺少研究分析人員,對于來自上級部門的戰略規劃,更容易接受。

  在國家能源局的一位官員看來,中國的光伏世界第一,風電世界第一,但都只是指裝機容量,而付出的代價則是國家大量補貼,投資和制造企業大量虧損,“中國搞新能源效率是世界最低的。”

  事實上,用公共財政為新能源項目發展的損失埋單,并非長久之計。“政府扶持是必要的條件,但不能違背市場規律去扶持。”原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巡視員王勃華說,開拓市場、調整產業結構,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一位新能源行業專家抱怨說,在畸形的發展模式下,雖然有大量的財政為企業埋單。但財政部和發改委的預算里,甚至連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研究經費都沒有。“我現在做2050年可再生能源規劃文件,還得國外的能源基金會來支持。”

  相對于高層對新能源行業頂層設計反思,地方政府更擔心的是如何渡過難關。“現在,開化縣政府能做的只能是穩住企業,搞好服務,盡力幫企業渡過難關。”鄧仕海說。

  目前,開化縣已經將工業企業應急轉貸專項資金規模從原來的4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同時正收購土地,為部分光伏企業解套。為了保證資金流動,他們還請求上級部門幫助協調金融機構不抽貸不壓貸,并希望爭取到100兆瓦分布式太陽能電站項目,以便消化掉部分產能。

  在現任地方官員看來,反思或許并不適合現在解決問題的人,“地方政府最應該反思的人,都因為光伏升職了”。對于當下窘境,開化縣提供的材料如此寫道,“開化縣委、縣政府仍然在苦苦思索、考量光伏產業。”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