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5598查看 | 2017-01-06 14:01:00
CSPPLAZA光熱發電網訊:2016年12月28日~30日,中國光熱示范電站開發領導者峰會暨CSPPLAZA2017新年匯在甘肅敦煌盛大召開,亞洲開發銀行能源顧問沈一揚就光熱示范項目的融資問題,做了題為“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的可融資性及融資渠道和模式”的主題演講。
沈一揚在演講中表示,隨著電價政策和示范項目的落地以及近期國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公布,可以看出國家政策對新能源產業的推動力度很大,整個投資界對新能源產業有著非常大的信心,很多新型投融資機制也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機會。
沈一揚強調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企業應抓住機遇,優化自身商業模式,才能更易吸引到投資。沈一揚特別指出,上市公司和大型國企的融資難度較低,面臨融資難題的民營企業應注重包括項目技術選擇、收益結構、管理模式及公司架構等方面在內的自身商業模式的改善,以保證項目未來能夠有更好的收益,這樣站在投資方角度考慮問題,才能更容易獲得投資。
更多內容,請閱讀下面刊出的沈一揚的演講全文(注:本文根據速記和錄音資料整理,文章內容未經演講者本人審閱):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總、各位來賓早上好!非常非常的榮幸,今天早上第一個演講,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會務組指定的,我的經驗有限,盡量能夠把一些我們以前曾經有過的經驗和教訓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未來項目融資或者是股權融資過程中能夠非常順利。
首先跟大家一起解讀未來十年左右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今天的演講先跟大家分享市場環境,之后討論項目的可融資性,再跟大家一塊探討未來的新環境。
中國現在綠色產業市場規模越來越大,雖然中國的經濟現在有所放緩,但是在綠色產業這塊無論是國家的支持還是市場的活躍度,都是非常非常高的。大量新的產業投資基金、并購基金等等,都在向綠色和新能源產業進行傾斜,國家也有很多新的政策,走出去對中國產能巨大的新能源產業也是重要的機遇。
相關基金的退出通道也逐漸通暢,IPO有很多很多問題,逐漸向注冊制過渡也并不是說特別的順暢,新三板并不是所有的公司表現都很好。從過去兩年分析以及未來幾年國家政策環境以及對新能源產業推動的力度,整個投資界仍然對新能源產業有著非常強的信心,很多新的機制也能夠給大家更多的機會,包括銀監會的綠色信貸指引和很多商業銀行新成立綠色部門,目前好幾家銀行都在進行“赤道銀行改制”,在世行的指導下興業銀行中國第一個所謂赤道銀行,據我目前所知至少有三家左右的商業銀行也在進行赤道銀行系統的導入,我自己也參與一家銀行的改造中。
國家對于不同的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的輔助政策,也使新能源產業在西部地區發展有了更多的機會,包括中國政府光伏扶貧以后,提到在中國貧困縣公布IPO傾斜機制,對于在貧困地區發展綠色能源也有很大的協助作用,也請企業家們多多關注。
綠色債券這兩年也得到了有效的實施,雖然說并不是特別的成熟,目前除了金融機構以外,一些新能源企業也獨立發行或者是在金融機構協助下發行綠色債券,包括對民營企業和國企解決融資瓶頸、獲得更便宜的貸款或者更便宜的資金提出了非常好的方案。
目前綠色金融的投資熱點包括可持續、低碳、環保、智慧、和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等。這些所謂的新概念跟光熱發電有什么密切的聯系呢?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我們能夠建立更多的聯系,項目的安全性就越好,項目跟地方政府越接地氣,項目可以給地方政府帶來更多的稅收。
請企業家們關注產業鏈整合的概念,包括資金融合能力以及面向全國服務網絡的概念,同時也請大家關注在技術轉移方面的大環境,雖然說現在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仍然是主流,但是目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南南合作,包括技術轉移方面的南南合作現在也逐漸興起,我自己也參加了中國和非洲之間新能源國家的技術轉移的項目。在工作中發現,很多發展中國家市場非常非常巨大,針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如何在保證知識產權和利益分享的基礎上,能夠讓歐洲國家非常好的技術,能夠在更廣闊的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能夠讓包括中國在內其他發展中國家受益,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關注最近一兩年有很多新的概念,所謂的能源互聯網的概念,它的目標是將來能夠形成能量系統優化,在不同的能源,包括發電、供熱、電動汽車、工業熱利用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都能夠得到有機的結合。傳統的光熱發電的模式是能夠跟電網上網然后收電費,國家有補貼,形成商業機制。在未來的十年中,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否就能夠完全保證能夠長期的盈利呢?我個人的觀點是變化的看,也許從現在商業模式用現在的商業計劃書或者是可研報告看是非常能夠盈利的項目,有可能過幾年后發現出了問題,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會更加關注未來可能帶來的風險,包括未來成本的變化、未來盈利模式的變化等等。
大家注意到從這兩年開始,電網也在進行一些改革,包括智能電網這些技術上改變是一方面,從管理模式和商業機制上的改變,現在在南北各建了一個電力交易市場,很多地方電力公司也在建立子交易市場。在過去幾年中看到很多民營機構在推動所謂民營機構能源互聯網,也就是說將來電網做服務由售電機構成立售點公司,這種模式希望有更大的突破。從目前我看到的情況,未來輸配電服務的定價權仍然掌握在電網手中,將來會改變,但是現在所有的電廠未來售電的模式將來一定會改變,希望在座的企業家們在現有的商業模式上能夠保證盈利的同時,也要關注未來新的商業模式。相關的系統架構、政策結構等等的方面希望企業家們提請關注。
另外一個機遇是“一帶一路”,中國政府現在目前在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方案,雖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同中國的政府官員和企業產能合作,這些老外會撇嘴,你們東西也很便宜就更便宜點給我們好了,干嗎還要賣市場價格呢?干嗎還要來占領我們的市場呢?我認為把“一帶一路”稱作一種戰略不如把它作為一種區域包容性發展機制,更容易贏得人心。同時個人也認為,“一帶一路”的戰略真的會對所有的尤其是歐亞大陸甚至非洲南美洲的發展國家,為他們的經濟增長帶來非常大的動力和幫助。
不僅中國的技術在走出去,中國的資金也在走出去,包括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等,也看到很多的民營和大規模私立股權基金業在開始關注“一帶一路”。以前有同事跟我們討論,“一帶一路”會不會有風險呢?這么多大型國企都要求中信保來進行擔保,中信保如果這個項目虧了就是中國政府虧了,中國以前在海外石油、化工等等大型的項目有一些問題是中國政府買單,未來信保的門檻會越來越高,會需要大型企業能夠有一些創新的機制,是不是大型企業風險特別高呢?我認為大型國企風險不算高,誰的風險最高呢?是這些民營企業風險是最大的,如何應對風險抓住機遇就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轉型也面臨挑戰,隨著國務院財稅43號文中新稅法、新預算法的公布,以及中國的稅收改革。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GDP增長有的時候達到兩位數,而稅收增長甚至能夠達到20%多,很多地方超過20%,這在世界很多地方和國家是沒有出現過的現象。在新的政府開始運作以后,包括李克強總理推動新的改革,包括43號文的出臺,這之后經濟增長從10%變成了百分之六點幾到七點幾。除了GDP增長以外,稅收增長從原來的兩位數超過GDP增長的數字,也變成了跟經濟增長一樣的百分之六到七,這個變化是一定要關注的,意思是未來地方政府每年所能夠收到的稅收是定額,而不是一個非常大的變量。幾年前跟一位內蒙的發展非常快的城市領導進行討論,不知道未來稅收將來是天文數字,每年比前年增長30%多,但是在新的政策下,地方政府沒法給銀行、大型項目做銀行的擔保,就是說未來社會資本方可能需要用項目本身的營收而不是政府擔保來向銀行進行貸款,對企業的商業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最近一段時間匯率變化,人民幣稍微有一點貶值。我認為未來的趨勢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還是逐漸趨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