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劉強:補貼煤電是對資源配置的巨大扭曲
來源:中外對話公眾號 | 0評論 | 4397查看 | 2016-06-24 09:42:32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室主任劉強在接受中外對話專訪時說,化石能源補貼是對資源配置和社會分配的巨大扭曲,是現階段煤電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劉強強調,最根本的價值還是人的價值,在計算化石能源成本的時候,要把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計算在內。

  化石能源補貼產生嚴重后果

  記者:“補貼”是利用公共財政人為地使產品在市場上更有價格優勢,中國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推出化石能源補貼的?都有哪些體現形式?

  劉強:能源一直是中國的瓶頸部門,一直到2012年中國還在拉閘限電,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對于能源安全給予了很高的重視。在這種重視之下,對它有了很大的傾斜,這種傾斜也可以說是一種補貼。

  在市場經濟時代,能源補貼的形式實際有三種——

  第一,對生產領域的補貼。相較歐美很多國家,在中國一個項目從獲得土地、評估到最后實施,企業所付出的土地成本、環境成本以及談判的時間成本都要低得多,尤其是化石能源企業涉及的都是大型的國有企業。這三塊加起來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隱性補貼。不是政府直接給企業錢,而是政府利用自身的力量為能源企業節約了很多物質和時間成本。

  第二是資本補貼。國有企業融資成本非常低,遠低于社會平均成本,更低于民營企業的成本;而且形成不良資產之后,國家還會對它的不良資產進行剝離。能源項目經常是上百億的投資,資本補貼甚至可以達到5%的利差。

  第三個是現在未必注意到的,公共財政購買的能源服務。如果看中國的投入產出比的話,會發現由政府部門購買的能源服務比例相當高。這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擔保,也可以視作一種補貼。

  記者:作為曾經電力緊張的國家,對于化石能源的補貼是不是也有基于能源安全的考慮?

  劉強:降低化石能源的成本實際上會造成對于能源安全的威脅。

  原來能源安全政策一直講中國要立足國內資源,所謂國內資源就是以煤炭為主來維護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供給。但是在對生產的過度保護和補貼的情況下,導致煤炭資源的過快消耗。

  中國一直號稱地大物博,直接證據就是所謂豐富的煤炭儲量,但實際中國的煤炭情景遠不是如此樂觀。中國的煤炭總量是第三位,但是如果關注儲采比,我們會發現,如果維持現有產量不變,不到2050年我們就沒有煤炭了。

  所以,能源安全需要做一個重新的思考。未來國內的煤炭已經不可靠,現在上大量煤化工、煤制氣,實際是完全錯誤的選擇。排除它的環境污染、資源代價、社會代價之外,對能源的過度消耗,在本質上是對未來能源供給能力的透支。

  記者:針對化石能源多種形式的補貼對于能源行業、供給側以及生態環境帶來了什么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劉強:對傳統能源行業的補貼實際上產生了嚴重的后果,造成了產能過剩。為什么現在我們講供給側改革?根本原因在于產能過剩。這種過剩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補貼造成的。

  尤其在生產領域,包括對土地和環境的補貼,使得它以很小的代價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產能。過低的門檻會讓品質不好的產能也迅速形成,迅速進入市場,整個行業失去了良性發展的動力。這是我們這些年一直出現的情況,也是沒有好好總結的代價。

  我有一個觀點,我認為在經濟學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任何對于生產的補貼實際上都是錯誤的。為什么呢?生產是典型的企業行為,企業就需要承受相關行為的決策成本,而補貼會造成資源配置和社會分配的巨大扭曲。

  取消化石能源補貼會增加電力供應的成本,但是經濟上的成本增加是值得的,是社會應該承受的成本,因為健康本身是有價值的。不能認為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才有價值,人沒有價值。最根本的價值其實還是人的價值。

  記者:取消化石能源補貼是否會對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劉強:普通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需要的是基本的能源服務,比如說電力、燃油,在整體居民消費支出中所占比例很低。換言之,居民對于能源價格是有承受能力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游的資源開采領域,比如煤炭、石油的開采,是對于環境影響非常大的過程,包括空氣、水、土壤的污染,以及地質的破壞。這個成本如果企業不負擔的話,一定要由社會來負擔。對于健康的損害是覆蓋到每一個人的。

  如果對化石能源進行補貼,它就會過度建設,由過度建設帶來的過度生產、過度消耗實際上浪費了公共資源。補貼無疑來源于公共稅收,它是攤到每一個人頭上的,低收入群體承擔的甚至可能更多。

  所以一方面要保證基本的公共服務,能源的普遍供應;而另一方面,對于上游行業要有一個基本的控制。另外,從技術進步的角度,從高污染向低污染、甚至不污染的能源轉變,這個過程不一定會增加成本。

  環境影響不可忽視

  記者:化石能源企業也在推動更加清潔的燃煤發電技術,比如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發電效率更高——編者注),這是不是有益的嘗試?

  劉強:即使利用最新的燃煤發電技術,但是因為煤炭的成分比較復雜,不同產地的煤炭成分也不盡相同,現在法律法規控制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但國家標準不可能控制到每一項,比如含磷、含砷、含汞。而復雜成分的燃燒總歸是要有一個去處的,最終都會造成環境的惡化。

  化石能源發電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耗費水資源。近期,國家批準了甘肅省400萬千瓦的火電建設,而河西走廊部分水資源非常缺乏。在論證建設合理性的時候,當然會考慮用于保障的水庫建設,但是在水資源整體欠缺的地區,水庫的供給是有限的,保障了燃煤電廠的建設,就保障不了其他。

  大家討論取消化石能源補貼實際上是在討論過程和手段,終極目標是環境和健康風險,這是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問題。應該允許公眾考慮自己的風險。

  記者: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共同目標,政策選擇可以有不同的方向,怎么取舍?

  劉強:無論是節能減排還是應對氣候變化,各種政策實際上是通過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最終影響到消費者。

  在具體方向的選擇上,我比較傾向于對能源征稅,征收“環境稅”、并加強“技術標準”。尤其在中國,能源部門是高利潤行業,把板子打它身上比較合適,也符合公眾心理。而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如果在利益分配上,下游行業享受的過少,無助于制造業創新。

  如果說通過對于能源征稅,在社會的利益重新分配上,做出有利于下游行業,有利于制造業,最終也有利于消費者的選擇,我認為是非常好的。

  記者:中國的能源價格體系未來會否與歐美更類似?

  劉強:美國、歐洲的電力都是一個購買性的市場。尤其是歐洲的電力市場做的比較好,消費者可以選擇我用這家企業的電,不用另一家企業的電。具體而言,很多家電廠都接到同一個電網上,電網來做輸送,收一個輸送費,按固定的標準(比如輸送距離)收取同樣的費用,消費者可以選擇。這家可能是綠色電力,電價貴一點,但我仍然選擇用它的。電網就可以決定讓綠色電力多進來一些。

  完全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并不復雜。

  關鍵的問題在于電網要獨立出來。因為如果電網同時有自己的發電廠,它當然會優先選擇上自己的電廠;只有電網獨立出來,才能在上游領域和下游領域都實現競爭。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