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度度 | 0評論 | 4445查看 | 2016-06-09 09:09:00
周大地,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高級研究員。
“過去的電力體制造成了這種誰不上項目誰倒霉的局面,有了新電廠地方政府至少可以再分一塊蛋糕,雖然每個人都吃不飽但至少還有個口糧,說白了就是投資無效。”
“應該堅決把在建的火電項目停建緩建,已經快建成的也可以不允許其上網,以后如果有需要再考慮。”
“電力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就是‘打混仗’,本身火電廠的大量上馬就不是市場行為,你突然要用市場機制來懲治這些非市場行為,這很麻煩也很矛盾。”
“地方政府對于電廠的困難也是有責任的,很多地方非逼著能源企業去支持煤電等能源大項目投資,把GDP搞上去,由此造成的惡劣后果不能讓企業獨自承擔。”
“不改革的配額制相當于給可再生能源發展加了個蓋子,因為沒有電力消費增長就沒有新的配額產生。”
“十三五”能源消費增速將明顯低于3%
南度度:近兩年,我國的電力需求和能源消費增速呈迅速下降趨勢,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僅同比增長0.9%,用電增速更是創1974年以來年度新低,“十三五”期間未來極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就這個趨勢來看,目前我國的能源電力消費是否已達峰值?
周大地:確切來說,我們目前的能源消費總量及發電用電總量并沒有下降,是增速在下降,而且這個下降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從過去電力增速最快時達到15%、能源消費增速曾有十年接近8%,到現在落到1%以內,我想這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波動,它確實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巨大變化:過去那種依靠擴張型、高投資拉動以及基礎原材料產業和建設工程規模的不斷擴大,來拉高經濟、面向外需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頂點。這不是說今后我們的高速公路、高鐵、城市建筑就會停止建設,而是說規模不會繼續擴大了,這是一種趨勢性的、結構性的變化。
基于這些變化我們再談GDP增速,其實談的是增量部分,而不是原有規模的存量部分,當前我國GDP增速放緩,是由于經濟增長內容發生重大變化而造成的,這就使得我們必然不能回到過去那種通過鋪攤子就可以拉高GDP的狀態,今后的能源需求及電力消費也必然不會回到8、9%甚至以上這種增長速度。
現在普遍認為,“十三五”及以后,我國的能源增速會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低到什么程度呢?各方面看法不一樣,有人認為年增3%,也有人認為年增1-2%甚至更低,我個人認為,至少在“十三五”期間,能源增速會明顯低于3%。這個趨勢判斷,是基于對大量的終端用能及行業部門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后作出的,特別像鋼鐵、水泥、基礎化工這些帶頭消費的大行業,現在已經不是簡單壓產量的問題,他們的市場已經達到飽和,能源電力消費不但不會有大的增加,還有很大可能下降,在這些大行業的影響下,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電力需求和能源需求,均會呈現為一個十分緩慢的增加趨勢。
發達國家在能源消費方面的舉措不一定最合理
南度度:那么除開工業領域,在人均電力消費這塊,也有很多人認為,相對于歐美日發達國家來說,我們的人均用電量水平并不高,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周大地:發達國家的人均用電量也分為兩檔,一類是歐洲的一些國家,人均用電量大約在6000-8000千瓦時,一類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可能達到13000、14000千瓦時,而他們的GDP是差不多的,這就說明采取不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還是可以有不同能源強度的,不是GDP高人均用電量就一定高,這也是為什么說中國的電力消費還有一定增長空間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歐盟現在已經開始要求自己的人均電力消費有所降低,目的就是要加強節能,降低能源消費。也就是說,歐盟目前狀況下6000-8000千瓦時的人均用電量并不是必須的,只是受到過去工業技術、電力轉換技術等的限制而已,而現在不論是家用電器、照明設備還是電動機等等用電設備的效率已經比過去高得多了,技術還在不斷更新。正由于有了技術進步,我們要達到發達國家同等消費服務水平,不一定需要同樣的能源供應條件,我們完全可以用更少的能源、用比發達國家更低的電力消費來實現。
二三十年前,中國的照明水平是相當低的,以白熾燈為主,如今我們更新到了LED燈,同樣的照明狀態可以節能80%以上;二十年前,空調的能效系數也非常低,而現在我們使用的空調COP(能效比)普遍都有4、5,甚至達到8、9,反觀國外的很多空調設備,由于起用得早、設備普遍老舊,光是效率就差了三四倍。所以,我們不要再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低效設備路線了,同時也要看到他們在能源消費方面的舉措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不用全部照搬,要不要節能和我們的選擇很有關系。比如城市照明,需不需要白天晚上都那么亮,該黑的時候最好能黑下來,一個社會是選擇技術進步、科技創新,還是選擇重復落后、鋪張浪費、以能源消耗得多作為一種財富的表現,導致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總結下來有兩點,首先,我們要爭取一種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達到更高效的技術水平;其次,我們要爭取用比發達國家更少的能源來實現類似的服務水平。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盲目的能源投資是一種新的杠桿
南度度:說回這個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只是鋼鐵、水泥、化工行業,火電行業同樣存在產能過剩,據中電聯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今年1-3月份,火電新增裝機規模1746萬千瓦,比上年同期還多投了752萬千瓦,裝機還在提速,但剛才您也說需求增速是在下降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逆勢裝機的剪刀差?
周大地:發電行業其實很不愿意承認自己出現了普遍的產能過剩,但實際上中國的火電,或者說以火電為基礎的發電裝機容量過剩,已經不是今天剛發生的事情,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度下降已經有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那么發電多少算是合理的呢?電廠發電時間正常是按年均5500小時設計的,而且從技術上講,利用小時數達到7000小時甚至更多也是可以做到的。當然,電力負荷不會那么高,有峰值有低谷,但是火電利用小時只有4300小時,甚至今年有可能不到4000小時,這無論如何都是不正常的現象。
那么火電為什么還在高速增長呢?
一是過去的能源預測本身存在失誤,當時有人認為“十三五”期間電力消費無論如何也有5-6%的增長速度,火電裝機容量還應該上到13億左右;二是在電力審批權下放后,很多地方政府也缺乏全局觀,為了自己發電拉投資、制造GDP,批了一堆火電項目,這就形成了東部、西部、中部都在蓋火電廠的尷尬局面,出現了兩三億甚至更多的在建項目。所以說地方的局部投資根本不會管能源總體需求如何,一旦項目上去就想趕緊把電廠蓋出來以免被下馬,這就跟股民的心態一樣,誰都不想提前撤出來。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我們在對電力市場的認識、電力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機制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大欠缺。過去的電力分配和上網分配體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種誰不上項目誰倒霉的局面——有了新電廠地方政府至少可以再分一塊蛋糕,雖然大家每個人都吃不飽但至少還有個口糧——這說白了就是投資無效,是一種新的杠桿。
當然,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現在也開始對此有所認識,但電力建設的慣性還是很大,無論是剛批的項目還是建了一半的項目,誰都舍不得先停下來。所以現在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電力過剩,但建設還在加速,這是一個非常矛盾又很遺憾的狀態。我們錯誤地以為電力行業可以實現自由競爭,但事實情況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自由競爭來實現電力發展的。中國在這一塊從理論到實踐,還在進行著一場痛苦的探索,我們一方面鼓勵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另一方面化石能源又不愿退出歷史舞臺,于是就造成了這種投資的盲目、規劃的失效、管理的混亂,事實會給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
應采取斷然措施停建緩建火電項目
南度度:在這個局面下,我們該怎么辦?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討論供給側改革,從能源供給側的角度,如何才能實現去庫存、去杠桿,解決產能過剩?
周大地:我覺得現在應該采取斷然措施,如果還只停留在嘴皮子上說說“不要新上了”,“大家要注意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