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者:wxx |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 0評論 | 5255查看 | 2014-12-30 18:37:00
2014年是可再生能源深度復蘇的一年,海上風電首次定價、光伏政策深度推進、能源互聯網與智能電網的火熱,為這個行業開啟了新的希望之窗。
2014年也是可再生能源陷入迷惘的一年,風電電價面臨重大調整、分布式推進受阻、棄風棄光頑疾難除,使行業道路更加崎嶇難行。
《南方能源觀察》挑選出2014年可再生能源的十大關鍵詞,通過這些詞語及其背后的時間與邏輯,梳理可再生能源這一年的發展軌跡,希望您能在這些關鍵詞中看清楚行業一年的得失。
海上風電定價
自從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擱淺以后,中國海上風電經歷了將近三年的沉寂,期間只有少數項目在前期工作中有所推進,整體裝機容量距離國能能源局設定的規劃目標有較大差距。除了特許權項目投出低電價之外,其他少數幾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價格由地方政府制定,只能保證某一項目的推進,并無推廣意義。電價的長期缺失,讓海上風電建設舉步維艱。
2014年6月19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首次明確海上風電項目的上網電價。其中更區分潮間帶風電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適用于2017年之前投產的項目,并說明2017年以后將結合實際發展情況調整電價。
海上風電電價出臺于這個躊躇已久的行業是巨大利好,但相當一部分開發商反映該定價方案價格偏低,某些施工條件困難的項目如果沒有額外補貼有可能虧本。總體來說,國家首次出臺的海上風電電價方案基本能反映項目建設的成本和難度,對行業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項突破,但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開發商的利潤將被壓得很薄,不能很好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上網電價調整
從2013年開始,現行風電上網標桿電價將下調的風聲就傳遍了行業。2014年一整年,風電上網電價如何調整成為整個行業討論最為熱烈地話題。從一開始大部分從業人員激烈反對下調上網電價,到初步的討論方案成型,業界轉而討論調價方案的具體細節,擾攘一整年,電價調整方案始終未能在2014年年內落地。
2014年9月,一份新的風電電價方案征求意見稿在業內流傳,方案將風電四類資源區標桿電價從目前的0.51元、0.54元、0.58元、0.61元每千瓦時,分別調整為0.47元、0.5元、0.54元、0.59元每千瓦時,并在此調整基礎上區別對待,將福建、云南、山西三省電價由0.59元/千瓦時調整為0.54元/千瓦時;將吉林、黑龍江省電價統一調整為0.54元/千瓦時。最高的調幅達到0.07元/千瓦時。業界對這個初步方案反應激烈,認為如此大幅度的調價將嚴重影響風電發展的規律和節奏。在“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風電建設要完成裝機容量的目標并不困難,但電價調整的決策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搶裝潮出現為下一階段的風電發展埋下了隱患。
分布式推進
2014年是光伏分布式政策深入推進的一年。2014年1月,全國能源工作會上,國家能源局制定2014年國內光伏電站新增裝機為14GW,其中分布式光伏為8GW左右,地面光伏電站6GW左右。然而截至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盡管多個省份地方政府出臺了當地的分布式光伏支持政策,但分布式政策在推進中仍遭遇了屋頂產權、增值稅發票等種種問題,導致推進困難。
為了完成分布式8GW的目標,國家能源局陸續出臺了各種支持措施,如6月底的《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征求意見稿,提出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資源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當地光伏電站標桿電價政策,等于變換這法子讓分布式項目拿到電站項目的電價;又如持續與國家稅務局溝通協調,解決個人分布式光伏用戶領取補貼遭遇的增值稅問題,12月,有上海個人光伏業主證實,個人分布式項目補貼已不扣增值稅,并且此前多扣的返還,是為一大利好。
然而,國家能源局在11月2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地面光伏電站并網容量245萬千瓦,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134萬千瓦,距離年度目標仍有較大距離,最后一季度能否實現爆發完成指標仍是未知之數。但無論如何,2014年國家能源局在分布式領域的關注和努力是前所沒有的,這一年出臺的政策、明確的規范,甚至是走過的彎路對分布式光伏下一階段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能源互聯網
2014年是能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智能電網技術有重要突破的一年。新能源業界必然能發現,這一火熱的趨勢很有可能對新能源與電網的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在這一年里,業內最為火熱的公司當屬風電整機廠商遠景能源,云數據平臺、智能風機、智能風場等概念讓這家公司成為行業里最受關注的明星。在國外,一大批新創企業找準切入點,為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SolarGIS通過太陽輻射、氣象數據提供太陽能資源評估和光伏模擬數據服務;Geostellar為用戶簡化太陽能電池系統的采購、融資、安裝和維護等整個過程,成為雄心勃勃的太陽能設備線上B2C平臺供應商。這些公司的崛起和火熱直指一個問題,互聯網和智能電網技術能否徹底打破新能源與電網之間的壁壘,消除新能源先天的弱勢?
融資創新
隨著光伏政策的推進,國內光伏市場在2014年可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但也正是隨著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從業人士發現,這個行業還有太多不健全的地方。在美國,憑借著融資創新,以資產證券化為重要手段,光伏產業創造了新的騰飛,這也讓國內同行艷羨不已,不少人士希望,中國的光伏行業也能引進資產證券化等模式,為光伏市場的融資提供更多的選擇。目前,國內光伏市場上,大型地面電站的融資一般只有從國開行貸款這一路徑,項目融資難度高,建設期融資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分布式項目的融資因為政策尚未完善等問題而更加困難。融資渠道單一、難度大的問題在行業發展初期、政策保駕護航的時期尚未造成太大阻力,但當行業深入發展,這一問題將成為重要制約。
棄風、棄光
每一年的年終盤點,棄風限電都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10月,國家能源局的初步數據顯示,2014年棄風率下降6.4%,最終棄風量在風電總量增加的前提下并不會有太大上漲,可以說,今年的整體情況稍好于去年。但有研究人員認為,今年來風量小直接導致發電量也可能不理想,這種情況下棄風好轉并不能說明問題。
相比起棄風,今年棄光的現象更引起關注。隨著國內光伏政策的推進,大型光伏地面電站是受益最大的板塊,政府規劃的地面電站年目標僅6GW,半年已完成3GW。同時西北區域的棄光限電現象日益嚴重,甘肅某個項目限電率一度高達驚人的95%,青海年限電率也達到40%。
增速放緩
可再生能源正在進入一個增速放緩的階段。2013年年,可再生能源的的投資大幅滑落,2014年,投資雖然回暖,但大部分資金集中在太陽能板塊,風電增長下降趨勢相當明顯。即使是在增長最強勁的中國,經歷連續的高速發展后,近兩年增長勢頭稍弱。國家能源局也認為,這幾年市場還是發揮了作用,每年增長就是在1500萬千瓦左右,“十二五”規劃完成問題不大,但要完成“十三五”,則需要每年2000萬千瓦的新增容量。
配額制
2014年內又一項“雷聲大、雨點小”的政策。2014年下半年開始,業內頻傳可再生能源配額制方案將于年內出臺。7月份,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7月在嘉興會議上特別提出政府將重點研究和落實和再生能源配額制,引發了市場對該政策的期待,8月,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消息稱,《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辦法》討論稿已經通過發改委主任會議,最后修改稿已經由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完成提交。配額制辦法從開始起草初稿至今已三年有多,2013年也一直傳出“年內出臺”的消息,但到了今年,業界都已明白,重要的不是辦法何時出臺,而是能否突破地方政府和交易市場缺失等壁壘,真正給新能源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
“十三五”規劃
“十二五”已接近尾聲,盡管這期間經歷了一次行業蕭條期,中國風電仍以相當快的速度恢復過來。全國風電裝機容量到2014年9月份達到8700萬千瓦,根據國家能源局測算,2014年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將突破9000萬千瓦。這樣,2015年只需要完成1000萬千瓦的新增容量就能達成“十二五”的規劃目標。在完成“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