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 0評論 | 4745查看 | 2014-08-28 21:01:00
8月25日,做市商制度正式在新三板實施。
數據顯示,25日新三板掛牌股票共成交 8038萬元、1389萬股、2897筆;其中,采用做市轉讓方式的股票成交 3892萬元、479萬股、2722筆,分別占全部掛牌股票的 48%、34%、94%。首批做市掛牌公司中,中海陽無論是成交數量、成交金額和成交筆數均居于首位。雖然26日采用做市轉讓方式的股票成交金額顯著縮小,共計成交2181萬元,下降幅度達到43.96%,但相比之下,中海陽的活躍優勢仍得以保持。27日,中海陽繼續蟬聯成交額冠軍。
“做市業務實施這幾日市場整體運行較為平穩,我們認為未來的趨勢還是向好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市場發展部人士在接受采訪中對《華夏時報》記者評價稱,如果掛牌公司的質地夠好,就一定能在市場中找到青睞它的人。
而中關村新三板學院院長程曉明也用三句話來形容這幾天的新三板市場運行情況:“意料之中”,“很好”,“明天會更好”。
“做市商制度終于出來了,其實這個意義遠大于這幾天市場運行得怎么樣。首批選擇做市交易的掛牌公司并不多,目前不少公司仍以為做市商制度只是券商和交易所的事,沒有意識到活躍的交易對他們有多么重要,希望未來有更多公司真正認識到這個制度,積極地選擇它。”程曉明對記者表示。
中海陽成交直逼創業板
做市交易實施以來,新三板最火的公司莫過于中海陽。雖然因為盤子大,幾個交易日來它的漲幅并不大,但其活躍程度卻令人咋舌。
首個交易日,中海陽便以735.27萬元的成交金額和116.52萬股的成交數量成為新三板最活躍的股票,這一表現甚至直逼某些創業板股票。26日、27日雖然其成交額跟隨整個市場萎縮至425萬和302.3萬,但這一金額仍確保它穩坐“新三板第一活躍股”這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中海陽的總資產高達17.91億元,在43家公司中資產規模居首,其坐擁包括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5家做市商,這一數量也居首位。
“在做市交易開始之前我們曾經對活躍程度有過一個預估,但應該說實際的表現還是有一部分超過了我們的預估。”中海陽董秘趙萌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透露。
而對于坐擁5家做市商的殊榮,趙萌也表示在選擇時著重考慮對其所在產業有深入了解并對做市交易這種制度本身有力度和信心的券商。
“資產規模較大的公司,因為股份大,做市商確實會多一些,一般給券商帶來的收益也會大些。但說到收益也要具體分析,因為如果盤子雖大但做市商也多的話,那券商收益實際上很可能與盤子小做市商少的券商收益也差不多。對于做市商數量的問題,我想說的是盤子大的股票確實會更需要做市商。在美國,蘋果、微軟這種盤子大股票做市商可能高達四五十家、五六十家。”程曉明表示。
而在首批做市的公司中,相比中海陽的活躍,銅牛信息則以耀眼的漲幅吸引了不少關注。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在25、26日兩個交易日里漲幅高達22.22%和19.09%。
“相比漲跌幅,我們更看中交易的活躍度,現在才是做市商交易的初期,參與這個市場的人還是偏少,未來會越來越活躍。”銅牛信息董秘劉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劉毅透露,之所以選擇做市商這種交易方式,更多的是一種嘗試,以往的協議轉讓交易方式下,交易量比較少,不能令公司股票獲得一個合理的估值,而做市商交易可能給公司股價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
“確實沒有必要太在意漲跌幅,前一段掛牌公司報價都太低,市場對一個公司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以幾個交易日的漲幅來判斷公司的股價還為時過早。”程曉明表示。
500萬門檻制約成交量?
“做市商首日有交易的42家掛牌企業平均漲幅是27%,交易活躍度有了提升,但整體來看成交量還是偏小。”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徐彪對記者表示。
對于8月26日和27日的成交量較25日有明顯下降,徐彪認為,兩個交易日有量差也算正常,類比來看,新股上市的首日成交量一般是會大一些。
目前各家券商對于新三板做市商業務的理解和定位并不一樣,有采取主動性策略的,有采取跟隨性策略的。但總體來說,徐彪對新三板未來的發展非常看好,注冊制和做市商都是新三板創新性的新特點,未來對券商業績的貢獻很有空間。
一個新業務多久能為業績貢獻力量呢?根據融資融券這個創新業務的經驗是兩年。從券商整體收入來看,融資融券業務帶來的收入可以占到整個收入的20%左右,而且還在進一步擴大。這個業績釋放過程僅用了兩年。
做市商業務與融資融券業務有一定的相似性,首先在A股都是全新業務,需要改變投資人投資習慣;其次都需要占用券商自有資金,屬于需要資產型業務。根據華泰證券非銀組的測算,新三板做市商制度對整個券商行業利潤的增厚,大約在15%-20%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當初融資融券開戶對個人投資者的門檻設定是50萬元,現在還有券商在實際操作中降低這個門檻。而參與新三板交易的個人投資者門檻現在是500萬元,較之之前的融資融券業務門檻顯得偏高,對參與者的高門檻限制會影響交易活躍度及未來進入券商業績的程度。
“做市商交易開始之后雖然交易較之以前活躍了,但由于開戶數不夠多,交易還是不夠活躍,50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門檻還是比較高的,未來應該會慢慢變得更加活躍。而券商的做市報價還是以市場為主導的,券商和掛牌企業說了都不算。”廣發證券新三板部業務經理王修鵬對記者表示。
根據廣發證券的測算,截至7月底時九成左右掛牌公司未能通過新三板融資,且近75%的新三板公司2014 年以來無交易。參考中國臺灣興柜市場,若謹慎假設我國新三板成交量可達主板1%,則預計成熟期內交易量將達到目前交易量的100 倍之多,流動性未來有待提高。
券商“粗放型”做市誤區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66 家主辦券商獲得做市業務備案,首批43 家掛牌公司涉及42 家做市商。其中,參與首批做市股票數量排名前六的上市券商依次為西南5 家、東吳5家、華泰4家、西部3家、興業3家、海通3 家。
做市交易首日43家掛牌公司成交金額高達3892萬元,有券商測算,若新三板1000多家都能實現做市,則每天成交額可高達9億元,若券商每單平均獲得2.5%的差價,則每年做市收入可達59億元,占2013年行業整體營業收入的3.7%。
面對這樣美好的愿景,券商真的準備好了嗎?
“現在券商在選擇做市標的的時候,普遍標準是1000萬以上的利潤,有的甚至還要轉板才做,這個標準是有問題的。這種思路對做市商的盈利模式沒有理解透,把做市業務對券商的收益看成就是以便宜價格從企業拿股票再高價賣掉這種一次性的投資收益。”程曉明表示。
他認為原因在于做市過程中有兩個問題沒有引起重視:第一,做市的時候不管券商從企業拿到多么便宜的股票,在做市期間你都必須始終持有一部分股票,這部分收益只有在你不當做市商了,把股票賣掉的那天才能實現。第二,對做市商來說,這種一次性收益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買賣的價差,這才是最主要的收益,而其關鍵在于買賣價差要大,而且要同時成交。“同時成交的數量是重中之重。”
那么券商做市究竟該如何選擇股票和報價呢?
“首先肯定要有一定的盤子,盤子太小成交量不大,就賺不到錢。其次,股份有一定數量,但也要買賣能同時成交。”程曉明指出。
他認為,做市商的報價一定要讓市場一半的人感覺到高,一半的人感覺低。“這樣才能既有人愿意選擇從你這買,又有人愿意賣股票給你,才能達到‘同時成交’的目的。這樣的報價也往往是讓大家感覺到合理的價格。”
與此同時,程曉明還指出,簡單粗糙的軟件也是制約做市交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據我了解,目前券商普遍沒有開發做市交易策略軟件。有的在做市時還是用一個人盯一只股票、一個人盯一臺電腦這種最傳統原始的方式來進行下單,主要策略就是控制持倉量,持倉量多了就降價,持倉量少了就漲價。”
程曉明認為,等到未來做市策略軟件出來后,做市策略會比這復雜得多,這樣也才能保證高速下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