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Grenatec | 0評論 | 5560查看 | 2014-07-18 19:29:00
到本世紀中葉,泛亞洲地區將會形成區域廣闊的、完整的能源結構,而中國南方電網則正處在這一結構的中心。泛亞洲能源結構在澳大利亞和東北亞之間傳輸電力、數據以及液體燃料,而中國南方電網則是連接東南亞與東北亞至關重要的一環。
雖然泛亞洲能源結構在今天看起來有些遙不可及,但是能源和技術市場正向著這一方向不斷邁進,關鍵是要找準方向,順應趨勢發展。
泛亞洲能源結構是一項收益明顯的長期投資,它能夠為亞洲提供超級能源、數據混合通道,并能夠在至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服務于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
我們可以從通信技術發展的角度一窺其可能性:過去20年中,信息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后的20年中,通過使用新型、安全的低溫室氣體排放能源,能源互聯網將再次為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變革。
高壓直流輸電將使這一變革成為可能,目前,中國在大規模開發和建設直流輸電工程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放眼未來,直流輸電、天然氣管道和光纖電纜將會共同發展,其整合而成的單一無縫網絡會帶來前所未聞的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
泛亞洲能源結構
高壓直流輸電對于電力傳輸的作用,就如同纖維對于通信的作用一般:一項改變整個產業的神奇技術。中國是世界范圍內高壓直流輸電發展的領頭羊,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推動這一發展的是高壓直流輸電和特高壓直流輸電,中國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相關部署。
高壓、特高壓直流輸電的目的是將處于中國西北的風能、太陽能和山區河域的水能輸送到東部城市。與此同時,通過大陸主網與海南聯網,中國南方電網率先發展了跨海高壓直流輸電,久而久之,向中國大陸輸送能源的需求必將帶動海南沿海和海上風電發展。
目前,水力發電還主要為基底負載供電,但是水力發電能夠快速啟動或關停,這一點是火力發電和風能、太陽能等可持續能源發電所不能做到的。
長期來看,在未來由間歇式可持續能源主導的能源系統中,水力發電應從為基底負載供電轉變為調峰供電。
上述舉措能夠加強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但是必須依賴于電力互聯系統能夠及時將電能傳送至所需之處,高壓直流輸電正實現了這一功能。
這種發展將加強中國南部與湄公河國家之間的高壓直流聯系,這是由于區域內水力發電資源能夠被集中起來以滿足該區域能源波動的需求,從而提高效率、減少開支。
目前,就應把這種發展框架提上日程。中國目前正積極開發金沙江在內的主要河流,與此同時,相比煤電,水力發電也正展現出更多的價格優勢。
此外,中國也通過在老撾建造水力發電項目、向越南輸電和投資越南電站的方式增加對湄公河國家電力系統的投資規模。縱觀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都無法找到與水電資產相媲美的其他能源——水力發電不但處在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建設的前沿,而且能夠加深與周邊國家的電網整合程度。
從跨境互聯到區域互聯
在過去的十年里,東盟國家已經建立起了跨東盟電網(TAEG)和跨東盟天然氣管道(TAGP)。這兩個體系的目的是促進跨國電力和天然氣貿易、提高效率、保證能源安全并通過競爭降低市場價格。如果最終能夠建成,這些網絡將非常適合與中國電網互聯,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反過來,上述舉措甚至能夠實現與澳大利亞間的互聯,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主要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但是Grenatec的研究表明,液化天然氣并不是亞洲區域能源市場效率最大化、能源供應安全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長期發展戰略的最佳選擇。
這是因為液化天然氣不能像生物燃料、氫甚至廢碳一樣擁有適合未來發展的運輸渠道,隨著國際能源市場發展,輸送天然氣管道的靈活性相比于輸送液化天然氣,將體現出更大的市場價值。當結合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和(he)光纖電纜共(gong)同修建時,天然氣管道(dao)的(de)技(ji)術靈活性將體(ti)現(xian)得更加明顯。
這是因為低排放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捆綁系統能夠使能源市場具備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但是這種捆綁系統至少需要40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成型。
伴隨著集成化泛亞洲能源結構的進展,澳大利亞和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湄公河國家的生物能以及印度尼西亞的地熱能和潮汐能都能在接入負荷中心時享受優先調度。
在這樣一個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會在廣大的區域內相互抵消。而剩余的間歇性能夠通過水電和抽水蓄能電站抵消,比如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對香港新能源的間歇性進行抵消。
一旦水電耗盡,生物燃料和氫能就能通過地區天然氣管道輸送到所需地區從而提供電能,此時,天然氣作為最后的備用電源。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可能有些遙不可及,但是主流的聲音正在推進其實現。
例如,國際能源結構就建議澳大利亞或許能將大規模聚光太陽能發電所產生的電能出口到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的Bayu-Undan天然氣管道已經跨過了半個帝汶海直達日出氣田,而東帝汶則希望天然氣管道能繼續延伸直達其南部海岸。天然氣管道和高壓直流輸電網網絡能夠從東帝汶南部海岸直接沿印尼群島延伸到爪哇,并一路穿過湄公河國家或中國南海。
在那里,它能夠與連接海南南部的崖城氣田和香港的天然氣管道進行互聯。
泛亞洲能源路線
泛亞洲能源結構可以在陸地上穿過湄公河國家,也可以由海上經過中國南海。無處不在的互聯勢必催生一個碳定價的“需求拉動型”能源系統,從而取代碳主導的“供應推動型”網絡。
這一系統對效率、成本的環境保護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例如,澳大利亞的南半球內陸光照可作為北京冬季供暖的能源,而北半球夏季的風能則可以為澳大利亞的冬季能源需求提供電力。
瘋狂?
直視當下,才能更清晰地預見未來。
在中國,主要城市間已通過光纖電纜建立了大容量的電信通道,它們將成為無數穿越中國南海的光纖電纜的一部分。
印度尼西亞正在通過帕拉帕環項目建立光纖通道連接其東部群島,并為高壓直流輸電和天然氣管道的建設開辟了道路。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現在正通過國家寬帶網絡將光纖鋪設到幾乎每家每戶,除在內陸地區鋪設光纖外,該項目還要求澳大利亞對國際光纖鏈路進行升級。
當澳大利亞完成這一項目的時候,連接澳大利亞和亞洲的國際天然氣管道和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就能夠按照新的光纖電纜的模式進行修建。
日本電信業億萬富翁、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先生已經提出了“亞洲超級電網”的概念,并且這一概念延續了Grenatec提出的部分路線。孫先生的超級電網提議只包括輸電線路,而且并未放眼至澳大利亞。
亞洲“超級電網”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項由日本延伸至澳大利亞的網絡規劃方案。
東京工業大學的“亞太陽光地帶”項目建議,利用澳大利亞日照充足的內陸地區強大的聚光太陽能開發“太陽能燃料”,并將其出口到亞洲。
然而,東京工業大學的方案并未包含打捆建設橫跨亞州的高壓直流輸電系統和天然氣管道,相反,他們打算利用油輪將太陽能燃料運送到東北亞市場。
目前為止,最大的跨國能源網絡規劃來自德國工業工程巨頭和裝備供應商——西門子。西門子提出,也許有一天全球綠色能源聯網將會橫跨北半球,在此過程中,也必將南北互動地聯系起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體,未來幾年內,亞洲將需要新投入數萬億美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最大的份額將會在能源行業。如何建立這樣泛亞洲能源結構,該結構在促進亞洲向低排放區域經濟體轉變的過程中會發揮多大作用,將對21世紀下半葉人們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者為澳大利亞能源研究機構Grenatec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