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 0評論 | 5516查看 | 2014-06-17 14:28:00
從技術角度上看,光熱發電有其獨到的三大優勢:一是上網功率平穩,時間長。考慮云遮情況,目前蓄熱時間10小時左右,而光伏卻沒有蓄電系統;二是余熱綜合利用,這是其他新能源所沒有的特性。這個特性可使光熱發電與常規能源實現互補,實現減煤目標,達到節能減排效果;三是優異的環境特性。
相對于熱熱鬧鬧、跌宕起伏的光伏發電產業來說,光熱發電還處于“深閨”的狀態。不過,沉寂了十余年的光熱發電產業或將迎來發展機遇期。
6月8日,在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光熱發電專業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胡潤青表示,目前科技部863計劃已經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以及系統示范列入先進能源技術領域重點支持項目,光熱發電產業鏈在中國已經初步形成,我國已經能夠自行提供部分產品和部件,國際公司也開始進入中國。
在此之前,從2014年年初以來,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等職能部門先后于2月18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電價政策座談會”、4月29日組織召開了“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技術要求及申請報告大綱征求意見討論會”,這兩次會議對推進我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重點研討,并形成了初步統一的框架方案。
這意味著,長期以來阻礙中國光熱發電產業化進程的政策壁壘正在被逐漸打破。
而隨著統一框架方案落地,也加快了開發商上馬光熱發電項目的決心和速度。有業內人士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前,我國光熱電站的累計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的級別。
技術不再是障礙
光伏發電與光熱發電是太陽能高效利用的兩條重要路徑。與光伏發電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不同的是,光熱發電卻可以身兼“電熱”兩能,不僅可以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產生的熱能在中高溫領域也有用武之地。
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志峰認為,從技術角度上看,光熱發電有其獨到的三大優勢:一是上網功率平穩,時間長。考慮云遮情況,目前蓄熱時間10小時左右,而光伏卻沒有蓄電系統;二是余熱綜合利用,這是其他新能源所沒有的特性。這個特性可使光熱發電與常規能源實現互補,實現減煤目標,達到節能減排效果;三是優異的環境特性。
不過,盡管光熱發電具有多種獨特的優勢,但卻因技術、政策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快速發展。
“光熱發電產業鏈主要包括材料、設備以及集成技術和服務,前幾年有一些關鍵性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比如槽式太陽能熱電站的儲熱熔鹽真空集熱管技術,不過近兩年這些技術都初步建立成型,相對較缺的是集成技術和服務,這是最大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一位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悉,近期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委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設備能力情況調查的函》,目的就是為了解國內太陽能熱發電重點技術裝備水平和制造能力,為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打好基礎。
根據《情況調查》,摸清家底的具體分工為: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負責調查太陽能熱發電用汽輪發電機組和儲能等設備;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負責調查集熱場相關設備及控制系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負責調查太陽能熱發電工程設計和施工能力。
而此次摸底主要要了解的內容包括:國內企業關鍵設備和重要材料的技術水平、制造能力、技術指標、價格水平、已供貨量和工程應用等情況。
“從技術上看,目前光熱發電的技術體系已經逐步完善,太陽能熱發電的部分關鍵設備和部件具備了商業應用條件,部分廠家產品已通過國外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但從整個產業鏈上看,缺少大規模商業化實證運用。”上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
政策層面的關鍵問題
“現在國家層面應該加大對光熱發電支持了。近幾年,歐美國家的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很快,而我國近幾年核準和在建的光熱發電項目屈指可數,之前已經核準過的項目也普遍陷入停滯或無力推進的狀態。”前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專家表示。
他介紹說,近幾年,歐美國家政府都大力支持光熱發電項目,比如在電價支持政策方面,法國是0.30歐元/kWh,西班牙和葡萄牙為0.27歐元/kWh,美國能源部對光熱發電的資金支持每年都高達5000萬美元,這些補貼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
特別是西班牙和美國,均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裝機。其中,西班牙累計裝機約582MW,在建項目超過600MW;美國在建項目500MW,總體規劃項目規模超過10GW;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等國也有一定規模應用市場正在啟動。
有業內人士認為,光熱產業目前還是屬于“計劃經濟”范疇,產業發展受政策制約。
王志峰在近期的一個論壇上就公開表示,制約光熱發電發展目前最關鍵的還是政策障礙。“市場化的政策不明朗,工程化技術階段研究支持缺失,工程化的核心目前在設計院,而設計院的機制不適合做研發性工作,因為設計院要求必須有設計規程或標準,但是現在光熱發電沒有標準也沒有規程,所以光熱技術研發投入設計沒有依據。同時,制造業沒有制造體系,電網規劃與電站選址也需要協調。”
對此,胡潤青在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光熱發電專業論壇上也表示,光熱行業發展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而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無電價政策,投資收益沒有保障,導致資金不敢投資這個行業。
而反觀新能源其他行業,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風電、光伏、生物質、天然氣等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但光熱發電領域的電價政策一直未被提及。
胡潤青表示,經過調研,行業內預期的電價逐漸集中在1.3~1.6元/kWh。而根據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國平均的光熱發電成本為1.38元/kWh。
這一電價制定標準參考的是鄂爾多斯項目,該項目規模為50MW,配備4小時儲熱,廠用電10%,電站壽命25年。單位初始投資為2.9萬元/kW,自有資金30%,貸款利率5.895%,貸款期20年,資本金回報率8%。與光伏享有同樣財稅政策,所得稅優惠,增值稅減半,加速折舊。
胡潤青說,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進行上網電價測算和研究。“電價制定太高和太低對行業都有傷害。制定得太低,企業不賺錢,未來就沒有人做;制定太高也會導致行業發展不平衡。”胡潤青說。
有業內人士認為,按照我國政府此前規劃到2020年實現3GW光熱發電裝機的最低目標計算,把相關成本下降的因素考慮在內,示范期后續的項目以帶7小時儲熱電站的單位kW投資成本約3萬元計算,則從現在到2020年前,我國光熱電站的累計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的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