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所不能 | 0評論 | 4965查看 | 2018-05-30 10:03:00
“綠色”概念依舊時興。然而作為中央企業中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產業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卻并沒有像公眾想像的那樣受市場追捧。
5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公布了中節能關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為“G節能1停”、“G節能2停”、“G節能3停”、“G節能4停”提供轉讓服務的公告。
G節能1、G節能2、G節能3、G節能4是中節能在2016年成功發行的債券。但是,這四只債券已經于2018年5月2日至5月10日連續停牌,自2018年5月10日起正式暫停上市。記者通過檢索公開資料發現,這是2018年首家債券被暫停上市的央企。
短短兩年期間,中節能在資本市場為何發生如此變故?這里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更有大環境的原因。
連續兩年虧損,50億債券終止
根據中節能2017年審計報告,該公司2016年和2017年凈利潤分別為12.47億元、15.13億元,但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10.13億元和-7.54億元。根據《證券法》第六十條、《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債券上市規則》第6.10條等規定,連續兩年歸母凈利潤為負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將被暫停上市。
公開資料顯示,中節能此次被暫停上市的4只債券,曾經是2016年最大規模的綠色公司債券,也是國內首單經過雙重綠色認證的綠色公司債券,總規模為50億元。
4只債券分兩期發布,第一期發行30億元,票面利率為2.89%,低于同類普通公司債平均發行利率約27bp;第二期發行20億元,票面利率為3.13%,低于同類普通公司債平均發行利率約25bp,均創下非金融企業發行同期限綠色債券的歷史最低成本。
除了被暫停上市的4只公司債,另據不完全統計,中節能還發行了大量銀行間債務融資工具,包括超短融、短融、中票等,各類債券余額超200余億元。
據官網介紹,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由中國節能投資公司和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于2010年聯合重組而來。中節能目前擁有563家子公司,其中二級子公司28家,上市公司5家,業務分布在國內30多個省市及境外6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近5萬人。
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固廢處理、煙氣處理與重金屬治理、土壤修復、水處理、光伏發電、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是我國唯一一家央企節能環保集團。
節能風光不再,業務重心加快轉移
債券暫停背后,是中節能連續兩年虧損。
中節能在公告中說明了兩點原因:
首先,2016年,中國節能下屬重慶中節能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因所持股的非并表企業海東青停牌事項影響,出于隔離或有風險、充分揭示未來可能發生損失的謹慎性考慮,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對歸母凈利潤產生一定影響。
其次,2017年,根據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要求,中國節能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提升技術水平,加快轉型升級,通過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加大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力度。如剔除消化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公司當年歸母凈利潤超過10億元。
眾多的下屬企業影響了集團業績,上級部門的政策自然也是影響。
除此之外,或許還有更根本性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感慨,節能行業的黃金時間已過。
國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十年時間內,大力發展節能產業,每個省每個市都有節能的硬性指標。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政府要向國家發改委匯報指標完成情況。十二五期間,北京總的節能任務是20%,那么首年往往需要下降5%,然后市政府會把指標下放到每個區,每個區會要求高耗能企業簽署“軍令狀”,保證節能達標。
并且,為了配套任務指標,國家和北京市出臺一系列財政補貼措施。比如每節約一噸煤,國家會補貼240元,北京市財政再補貼260元。
在這樣的條件下,高耗能企業積極節能減排,節能企業的市場空間也很大。然而近兩年來,企業節能的空間已經逐漸縮窄,可以節能的地方都已經改造得差不多了。
加之國家從十三五開始不再審批節能服務公司,國家層面也不再有財政補貼,因此節能業務越來越難開展。目前,國家的重點已經偏向了環保。
就此,記者聯系了中節能下屬企業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所在企業各項業務仍然在快速發展。不能因為利潤虧損,就判斷公司大方向出問題。畢竟,中節能也有很多的環保和新能源業務。節能業務利潤下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環保和新能源業務是公司現在及未來的重點。
中節能在公告中稱,雖然2017年因消化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等特殊原因,中國節能歸母凈利潤為負,但公司各主業板塊營業收入和整體盈利能力仍保持穩步提升。
公告稱,2018年一季度,中國節能實現營業收入94.66億元、利潤總額8.06億元、歸母凈利潤8,356.04萬元,各項財務指標均穩步增長,歸屬母公司凈利潤水平顯著改善,預計2018年后三季度中國節能仍將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力爭盡快實現債券恢復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