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 0評論 | 5172查看 | 2018-04-20 11:26:00
近一個月來,電改頗有“加碼”趨勢:廣西舉行介紹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有關情況發布會,自治區相關主管部門領導悉數出席,并答記者問;新疆把2018年定為“電力體制改革年”,并發布實施方案;江西等地繼續擴大直接交易規模,電量同比增長60%以上;重慶、山西等地紛紛對用戶側偏差考核做出新規定;甘肅、福建等地修訂或發布電力市場交易規則等。各省區“新政”頻出,電力市場也顯現出一些新的變化趨勢。
擴大電量規模,更需擴大市場范圍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2018年3月26日發布的《進一步深化廣西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中指出,自治區級及以上的工業園區內10千伏大工業電力用戶以園區為單位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首批38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內的生產性服務業電力用戶以集聚區為單位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服務器數量超過1000臺(含)的大數據中心用戶參與市場化交易等。
江西省能源局2018年3月14日發布的《2018年全省電力直接交易實施方案的通知》說,按照有序放開的原則,2018年直接交易電量規模不低于24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以上。放開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區域及省級售電側改革試點區域1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電力中小用戶參與直接交易;全面放開35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電力大用戶參與直接交易。
2018年2月2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召開的完善市場機制、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專題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曾表示,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電力體制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更要加大推動力度,建立完善的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科學合理的市場化定價機制,以大幅提高發用電計劃放開比例,促進清潔能源消納,提高市場化水平。會議認為,目前用戶放開規模太小,將選擇部分重點行業全部放開。
業界曾擔憂直接交易的前身大用戶直購電成為地方政府搞定向優惠電價的借口,造成不同地區的同類型企業不平等競爭,擠壓中小用戶利益。本輪電改以來,直接交易作為承接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主要手段,電量規模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電力用戶正在享受電改紅利。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量規模雖然不斷擴大,市場依然是一個“造”出來的市場。在電力整體供大于求,發用電計劃逐步放開的基調下,規定供需雙方競爭比例是現階段電力改革區別于國際電力市場的主要特點之一。
供需能夠決定價格,在改革之初,業界對這種人為確定供需比的做法頗有微詞,期間也有諸多省份經歷電煤價格飆升,爆發發電側“聯盟”,用戶端降價幅度甚微的激烈矛盾。隨著改革的推進,一些業內人士開始呼吁業界思考,發電企業可釋放的紅利邊界在哪里。
“競爭強度的確定需要一個理論基礎,要對紅利釋放的邊界加以測算和模擬。”一位研究電力市場的資深發電企業相關負責人認為,電力的供需關系不僅需要考慮存量,還要對增量有所“顧忌”,即對未來一段時期內電廠一般投資人的收益進行測算,再與市場交易匹配后作為競爭強度。
市場電量規模的擴大將在一定程度上使度電讓利幅度縮小。學界一位資深研究者曾將當前的市場描述為“鳥籠市場”,而一位從事跨省跨區交易的業內人士則認為,除非放開的用戶負荷大于省內裝機,跨省跨區送端電廠與受端用戶在實質上發生聯系,市場范圍得以自然擴大,供需比才能更加接近真實的供需情況,也才更能發現真實的價格。
對于售電商來說,更多中小用戶進入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相較代理大用戶而言,代理中小用戶更能凸顯售電商對市場建設的必要性,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多創新商業模式的空間,比如可在提升用戶議價能力、信息傳遞、用電服務等方面發力,同時也要求售電商提高自身業內系統的承壓能力。
電力市場不應是降電價的工具,而是促進電價“長治久安”的途徑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了2018年廣西通過市場化交易要達到的相關企業用電成本價格:
自治區級及以上的工業園區內10千伏大工業電力用戶、38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內的電力用戶實現到戶電度電價0.54元/千瓦時;大數據中心實現到戶電度電價0.349元/千瓦時;落實國家推進工商同價措施,一般工商業用電平均降低10%,實現一般工商業與大工業同價;農產品冷鏈物流、蓄熱式電鍋爐和蓄冷空調等節能設備低谷用電按照目錄電度電價的50%執行;優化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粵桂縣域經濟產業合作示范區用電價格;按需量計費的大工業電力用戶,按照實際需量收取基本電費,同時進一步降低高可靠供電費用。
直接交易在各地已經“發育”多年,幾乎所有省區無論電力供需緊張與否,燃料價格起伏變化程度有多大,結果都是發電企業降價或與上網電價齊平。多位電力從業人員曾評價,電力市場正在“淪為”降低用戶電價的工具。
國家發改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娟,研究員劉樹杰近期撰文指出,此前各地開展的“直接交易”,已經不同程度促進了大用戶用電價格的下調,而電價合理化的“長治久安”之道,是建立有效競爭的電力市場,以市場機制促電價合理化的方向不能動搖。
除了通過在批發市場形成有效競爭降低用戶用電成本外,零售市場的發展也在為電價下降出力。
據記者了解,在市場初期,售電商開發增值服務的能力還未被深度挖掘,隨著直接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批發市場價差持續收窄或低位企穩,一些能夠為用戶降電價的“剛需”被發現了。其中一個就是基本電費的可節余空間。而在售電商活躍之前,用戶對此并不太敏感。
2016年6月30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于完善兩部制電價用戶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的通知》(發改辦價格【2016】1583號),放寬基本電價計費方式變更周期限制,放寬減容(暫停)期限限制。基本電價可按變壓器(額定)容量或按最大需量計費,由用戶選擇。
據正在幫助用戶推進這項業務的售電商表示,“容改需”是能夠實實在在落地的用戶服務。
2018年4月19日,國家發改委特急發布《關于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分兩批實施降價措施,落實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下降10%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第一批降價措施涉及終端用戶的主要是進一步規范和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具體包括提高兩部制電價的靈活性,以及全面清理規范電網企業在輸配電價之外的收費項目。
“只要售電商還在尋找生存空間,發揮其政策宣貫的作用,用戶降低用能成本的‘剛需’就會逐漸被發掘。”
偏差大考不再,還是沒準備好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8年3月27日發布《關于2017年電力直接交易有關情況的通知》,豁免了2017年的偏差考核,具體規則如下:
由于2017年我市對輸配電價進行了調整,隨后出臺了水火配比參與電力直接交易政策,各市場主體對交易規則以及政策調整內容等方面還不夠熟悉,使其在參與電力直接交易過程中受到了一定影響,且偏差考核的具體操作極為復雜。經與相關部門研究,對2017年度直接交易相關主體豁免2017年偏差考核,暫不追究電量偏差違約責任。
山西、山東等地最近也都發布關于偏差“免考核”的相關通知。其中,國家能源局山西監管辦在文件中寫到:鑒于偏差電量月度免考核常態化工作的特點,該工作將按照聯合辦理的方式開展。不再另行發文。
用戶側偏差考核的概念最早在2016年提出,國家能源局當年年底發布的《電力中長期交易基本規則(試行)》中提出偏差處理方式,并列舉了幾種可選做法。隨后各地都陷入對偏差懲罰程度的爭論之中。
偏差考核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計劃和市場誰優先”的問題,市場優先結算計劃兜底是多數人的看法,平衡責任由調度執行,操作較為簡單,但真正的市場是計劃優先結算市場兜底,市場主體需要承擔市場風險,系統平衡通過在市場主體對價格的響應來達到。
“要實現這個目的,需要有完整的市場結構,交易深度、廣度都要能夠配套起來。”一位長期從事電力系統相關工作的業內人士評價。
為了體現“市場兜底”的理念,在現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