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 0評論 | 4281查看 | 2017-10-15 13:45:00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2016年和2017年相繼成立新能源發展相關課題組開展專項調研,先后完成了《新能源發電情況及發展建議調研報告》和《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并網消納調研報告》,并向政府有關部門和主要電力企業進行了報告。最近,記者就如何科學認識我國新能源消納難及其對策與建議等問題,專訪了調研組組長、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王志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能源消納是一個全局性、系統性和發展性問題,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和推進下,有關法規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創新正在不斷完善,“十三五”推進新能源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各項工作也正在積極開展。當前,破解局部大比例新能源發電并網消納難題,應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
新能源消納的區域性、季節性和時段性特征明顯
“十二五”以來,我國電力結構優化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新能源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您認為我國新能源發展呈現出哪些顯著特征?
經過“十二五”長足發展和“十三五”良好開局,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總量已連續位于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5355萬千瓦,全國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0182萬千瓦,并實現了新能源消納總量快速增長。可用以下五句話來概括當前新能源發展的特征:一是我國新能源消納總量實現快速增長,新能源利用的成績是首位的;二是電力供需新常態下各類電源利用空間受到擠壓;三是新能源超常規發展后消納問題突出;四是新能源消納的區域性、季節性和時段性特征明顯;五是2017年雖有所緩解但長期壓力越來越大。有三組圖示可以說明這幾個特征。
要按照新能源特性實現合理經濟消納
我們了解到,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近幾年來著力于電力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已連續兩年成立新能源發展課題組開展調查研究,并先后完成了《新能源發電情況及發展建議調研報告》和《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并網消納調研報告》。通過專項調查研究后,您對于我國新能源發展有哪些新的認識?
按照理事會安排,中電聯相繼開展了新能源發電調研,組織主要電力企業對新能源協調發展規律、主要技術路徑、市場機制和政策保障等重大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和實證分析,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發電的定位和發展規律。調研組重點調研了“三北”區域的新能源發展現狀和參與調峰的火電、抽水蓄能企業運行情況,以及作為東部受端電網各類能源消納的總體形勢,走訪了國內主要新能源企業,形成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當前影響新能源消納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新能源發展綜合協調性不夠。新能源開發速度、布局與市場容量不匹配;新能源規劃建設周期與電網不同步;利益機制不協調,在新能源項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交織著新能源與傳統能源、新能源產業與投資方、行政計劃體制與市場機制、跨省跨區中地方利益以及中央和地方關系等復雜因素,這些問題在需求持續高增長時不明顯,在需求趨緩或低迷時就顯得突出。
二是系統靈活性不夠,傳統調峰能力應對困難。燃煤火電調峰能力普遍不足、“三北”地區供熱機組比重高、東北和西北地區抽水蓄能機組比例低、部分地區自備電廠快速增長增加調峰壓力等。
三是輸電通道建設不匹配,大范圍消納受到制約。新能源集中地區送出通道規劃建設滯后。2016年,“三北”地區新能源裝機合計1.63億千瓦,但電力外送能力只有3400萬千瓦,占新能源裝機的21%,而且還要承擔煤電基地外送任務,外送能力不足。受網架和新能源機組安全性能限制,現有外送通道能力不能充分發揮。
四是新能源自身存在技術約束。新能源出力的隨機波動性造成系統調節困難,新能源設備可靠性存在問題,一定程度上都制約了產能發揮。
五是需求側潛力發揮不夠。需求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對新能源消納貢獻有限。
六是市場機制不完善。調峰輔助服務專項改革剛開始試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還未建立起真正的市場機制,相關改造的可持續性不夠;新能源跨省跨區交易剛起步;上網側和需求側分時價格響應機制尚未建立,現貨市場尚未建立,新能源邊際成本低的優勢難以體現。
七是政策措施有局限。規劃協調不夠,新能源發展快、新政多,在目標調整和執行過程中有困難;扶持政策失衡,目前扶持政策偏重于新能源電源建設一端,造成先發展后治理的結果;政策協調不夠,在需求放緩的形勢下,電力系統內各項消納政策需要進一步協調;政策需要放開,在棄電已經形成態勢的地區和時段,應當放開政策使其在綜合利用方面起到作用。
通過調研認識到,第一,新能源發展中的問題受能源電力轉型的根本性問題所支配,不僅與新能源發展自身有關,更與傳統能源系統的整體調整(革命)有關,而且直接受到經濟轉型的影響,要認識到解決問題的系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第二,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電力系統是國際能源轉型過程中共同面對的突出挑戰,是源網荷協調的系統工程,也是電源、電網和用戶的共同責任,三者需要協調發展;第三,應當從整體上而不是從局部上認識新能源消納問題,按照新能源特性實現總體合理經濟消納,提高整個系統的利用率;第四,著眼于世界能源發展和我國能源戰略,新能源將從替代能源逐步轉變為主導能源,新能源消納工作的力度需要不斷加大。
多措并舉,綜合施策積極推進新能源科學可持續發展
2010年開始,我國就有部分地區開始較大規模棄風。2016年全國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棄風率18%,已回升至2012年的歷史高點。全國棄光電量7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40%,棄光率約11%。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消納問題開始有所好轉,累計棄風率13.6%,同比下降7.4個百分點;累計棄光率7%,同比下降4.5個百分點。您如何看待今年緩解棄風棄光所取得的成效?如何科學設定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的目標?
今年上半年,由于電力需求回暖和各方面共同努力綜合施策,棄風棄光問題有所緩解,但是新能源消納所涉及的系統性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政策、市場機制和各環節措施還沒有完全到位。尤其是“十三五”期間,風電將增加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增加6000萬以上,2020年后新能源將成為電力增量的主體,今后新能源消納的壓力和挑戰會越來越大。
針對這一能源電力轉型過程中突出問題的系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需要設定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
近期目標:2020年前,加強電網統一調度,充分挖掘系統潛力,優先解決存量、嚴格控制增量,開展發電權交易、省間交易、靈活調整交易和現貨交易試點,有效緩解棄風棄光。
中期目標:到2030年,建設完善市場機制,提高系統平衡能力,根本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
遠期目標:2030年后,突破前瞻性技術,適應高比例大規模新能源并網發展需要,開展直接現貨交易。
通過專項調查研究,課題組對于推進我國新能源科學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哪些對策與建議?
我國大規模新能源利用以集中式開發為主,電網調峰、電力外送和市場機制是困擾清潔能源消納的三大難題,既需要技術驅動,也要有政策引導,政府部門、電源企業、電網企業和用戶應當共同努力,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通過調研認為,要推進我國新能源科學可持續發展,當前應該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優化結構協調發展優化電源結構,合理布局新能源
在頂層設計中明確新能源在電力生產消費中的定位,統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全局性問題,堅持能源系統大范圍配置與就地消納兩條腿走路方針,遠近結合,有序推進,提高增量發展質量,解決存量消納難題,培育和增強新能源長遠發展能力。
綜合各地資源條件、電網條件、負荷水平等因素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