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新網 | 0評論 | 3813查看 | 2017-09-19 10:37:30
8月28日,神華、國電打響了今年能源領域合并重組的第一槍,國電告別了五大發電集團,與全球最大的煤炭供應商神華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這兩大央企的大重組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背景和邏輯,標志著電力、煤炭行業進入一個進一步整合的新時代。
根據公開信息,新重組的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總資產約1.8萬億元,營業收入4307億元,煤炭產量4.66億噸,發電裝機2.2億千瓦,8大產業板塊、8家上市公司,世界500強排名將接近100位,都翻倍于單個發電集團。目前,五大發電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平均都在80%以上,神華、國電合并之后負債率降到62.9%。對國能投而言,蛋糕大了、實力強了,競爭對手少了、弱了,還可以進行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煤電一體、優勢互補,避免同質競爭,緩解煤電矛盾,整合煤電過剩產能。為什么會選擇這樣兩家央企進行重組呢?筆者認為其背后蘊藏著深層的政策邏輯和行業邏輯。
政策邏輯
神華與國電重組首先是基于國家大的改革背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國資國企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電力體制改革以及能源革命等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舉措相繼推出。特別是2016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通過“四個一批”(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服務國家戰略,做強做優做大央企,提升央企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十三五”期間是推進各項改革、落實央企重組的關鍵時期。因此,神華、國電的重組正是順應了當前改革需要,是國資委推出的一項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煤電一體、創建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大舉措,不僅震動了能源領域,也引起了全社會尤其是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其次,是基于解決煤電產能過剩、布局結構不合理的需要。進入“十二五”,由于我國經濟出現“三期疊加”,再加上產業結構的優化,能源消費明顯放緩,煤炭、煤電產能均出現了過剩。2016年2月,國家出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政策;2017年,又下達化解煤電過剩產能的任務。另外,根據國資委改革局介紹,央企布局結構存在“多、散、低、同、長、重”等6個方面的問題,在煤電領域也有類似的問題。如“前10名煤炭企業產量占比約為40%,與國際其他煤炭大國相比,集中度明顯過低”;再如“中央發電企業在原有業務基礎上,不斷擴張企業規模和業務領域,煤、水、風、核、太陽能等全面布局,同質化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存在過度競爭的現象”。因此,神華、國電的重組也是國家堅持問題導向,旨在解決煤電過剩產能、緩解煤電矛盾,推進能源革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最后,是基于能源領域既有重組案例和新的發展趨勢帶來的啟示。中石油、中石化原本專業化經營,分別從事上游的油氣勘探開發、下游的油氣加工,上世紀末進行了國家主導下的行業性重組,各自劃出一部分資產給對方,出現了上下游混合經營。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兩家公司比重組前業績更加穩定,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海油由于國際油氣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業績大幅震蕩。另外,能源企業要抓住能源革命和經濟結構轉型新機遇,發展思路不僅要納入用戶需求側管理,而且要強化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實現縱向“源—網—荷—儲”協調優化,橫向多能源互補優化的格局,積極穩妥進入能源新業態,如泛能網、智能電(熱)網、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供應等。
行業邏輯
煤炭與電力行業不僅唇齒相依,也因為煤、電兩個行業不同的運行體制機制產生了嚴重的沖撞——即我國由來已久的煤電矛盾——這也是神華與國電重組背后的行業邏輯。
眾所周知,發電行業與煤炭產業同屬基礎產業,關系國計民生;又屬于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關聯度極大。目前,電煤消費占煤炭消費總量50%以上,我國15.6億千瓦的發電裝機約57%是煤電機組,發電量的65%來自煤電,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70%以上。鐵路、水運約40%-50%的運力用于煤炭運輸。可見,煤炭企業,對火電企業來講,可以說是“生命之源”,“煤炭價格的漲落直接決定火電企業效益的高低”。同樣,火電企業,是煤炭企業最大的用戶和市場,火電企業的盈虧直接影響著煤炭資源的消費轉化能力。按照自然的邏輯,煤、電兩大產業應該是“和諧共存、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的關系。但現實中并不是這么理想。
從歷史上考察,隨著國家對電煤產運需銜接方式變革、煤價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煤電矛盾日益突出,兩大產業的發展越來越不協調。
上世紀80年代,煤炭以計劃分配為主,逐步轉為以市場調節為主,形成煤價雙軌制,煤價除重點煤外,大部分隨行就市。2013年起,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將重點合同轉為簽訂3年及以上的中長期合同,電煤價格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確定,市場定價。但電價繼續實行政府定價,彈性小。煤電矛盾開始轉為顯性,表現為煤電企業一方面與政府部門搏弈,爭取煤電聯動,另一方面煤、電企業(包括運輸企業)之間也開始激烈搏弈。
特別是2000年以來,由于煤價的兩度暴漲暴跌,不是電企巨虧,煤企巨盈,就是電企巨盈,煤企巨虧。2008-2011年煤炭價格暴漲,煤炭企業進入煤炭“黃金十年”的鼎盛時期,電力企業卻出現行業性巨額虧損。2012年-2015年,這四年剛好相反,環渤海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價從最高時860元/噸,2012年以來一路下跌,2014年7月23日“破5”;2015年9月23日“破4”,年末跌至371元。煤炭企業全線淪陷,進入極其困難的四年,而同期的火電企業業績“置頂”。一進入“十三五”,又開始演繹新的周期。2016年煤價大幅反彈,上半年每噸回升30元,7-11月回升200元,11月2日沖高607元,12月31日收于593元,較年初漲59.8%。2017年1-8月仍在580元左右高位震蕩。2016年,煤電企業全年業績“腰斬”;2017年上半年又再現困難時期的盈利格局,五大發電集團煤電利潤下降146.7%,虧損123億元,與4.2萬億元的資產規模很不匹配。煤、電兩個產業的大起大落,嚴重影響能源的安全、穩定供應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此,國家和煤電企業為理順煤電關系,緩解煤電矛盾,也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探索。國家首先對電價政策作出調整,1985年推出煤運加價;2004年煤運加價升級為煤電聯動。但由于煤電聯動不及時、不到位,為解決煤電矛盾,不得不另辟蹊徑。1988年成立能源部時就提出煤電聯營,主要在項目層面,鼓勵煤炭企業建設坑口電廠。由于煤、電分屬兩個不同行業,體制機制也不一樣,成效并不是很大。
2008年由于煤價暴漲,煤電嚴重虧損,負債率高企,出現了“生存難、發展難”。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行業被迫進行了“一次轉型”,開始收購大量的煤炭企業,民營和國營的煤礦都有,戰略目標是建設“綜合能源集團”。因此,煤炭產業與金融、風光電共同擔當了轉型發展的“主力方陣”,幫助發電企業渡過了2008-2011四年困難時期。近年來,發電行業高度關注煤炭市場變化、煤炭行業重組及其發展趨勢。目前,五大發電集團的煤炭產能超過3億噸,產量約2.5億噸。
同樣,同煤、神華、陜煤等煤炭集團,也在發電企業低谷時進行了反向收購;2012-2015為拓寬煤炭銷售市場,煤炭企業困難時期又再次擴大了收購的力度。中煤能源兼并重組國投、保利和中鐵等煤礦企業;中國神華、中煤能源、中國國新、中國誠通集團等大型企業組建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推動了煤炭上下游業務的整合發展。目前,煤炭行業已擁有發電裝機達到1.8億千瓦。
可見,煤、電雙方越來越認識到煤電矛盾的結果對大家都不利,必須吸取歷史教訓,避免大起大落,在電煤市場的倒逼下,真正開始打破煤電界限,構建煤電產業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煤電融合、發展綜合能源集團的新格局。
神華、國電的重組,是一次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的跨界大整合,突破了電力、煤炭產業內部的界限,有利于形成煤電路港航產業鏈,有利于形成效益、風險對沖機制、穩定業績預期,緩解煤電矛盾帶來的風險,也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增強核心競爭力,爭創世界一流能源集團。
那么,神華、國電的重組是否從根本上解決了煤電矛盾呢?只能說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合并之后,這種矛盾只是得到緩解,但不是從根本上消除。
目前,煤電矛盾仍然客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