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能源轉型發展成效卓著 可再生能源領域以完善為主
來源:中國電力報 | 0評論 | 4464查看 | 2017-08-15 09:56:42    
      黨的十八(ba)大以來,我國(guo)能源(yuan)(yuan)轉(zhuan)(zhuan)型發展成(cheng)效卓著,電力、油(you)氣、煤炭、可再生能源(yuan)(yuan)等(deng)領域均亮(liang)點紛呈。而(er)改(gai)革作為(wei)主線,貫穿能源(yuan)(yuan)轉(zhuan)(zhuan)型發展始終。

  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能源體制革命行動計劃》指出,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創新能源科學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將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打造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供體制保障。

  電力領域:深度改革覆蓋發輸配售

  時間回到2012年。經歷過2002年廠網分離大改的電力行業,正面臨著交易機制缺失、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難以發揮,價格關系沒有理順,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時有發生等新舊交織的矛盾。

  此后兩三年間,電力行業的改革動能一直在積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4年工作要點》《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意見的通知》等,都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到了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拉開新電改大幕。

  新電改的路徑可概括為“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在進一步完善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開的基礎上,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構架,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進一步強化電力統籌規劃,進一步強化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供應。

  覆蓋發輸配售的新電改,被廣泛認為“力度超預期”。兩年來,新電改各項政策穩步落地,取得了累累碩果。

  目前,我國新電改試點已覆蓋有條件開展的所有省份。輸配電價改革實現省級電網全覆蓋,初步建立了科學、規范、透明的電網輸配電價監管框架體系。交易機構組建工作基本完成,為電力市場化交易搭建了公平規范的交易平臺。配售電業務加快放開,全國注冊成立的售電公司已有約6400家,首批105個增量配電項目開展改革試點,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發用電計劃有序放開,市場化交易規模明顯擴大,2016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9%。

  新電改的推進,讓全社會受益匪淺。2016年,我國通過實施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化交易、取消中小化肥優惠電價、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等,全年累計減少工商企業用電支出1000億元以上。

  油氣領域:向市場經濟體制要活力

  2016年4~5月,為山東地煉企業從國外運原油的船只一度堵塞了青島港,引發社會關注。在油氣體制改革啟動之前,這一幕是難以想象的,因為之前對地煉企業并沒有放開原油進口權和進口原油使用權。

  我國油氣行業在過去逐漸形成了上下游一體化的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模式,油氣產業鏈尚未完成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制度、體系亟待優化。地煉企業因無“兩權”而發展受限,僅僅是油氣體制改革必要性的一個例證。

  同電力體制改革一樣,油氣體制改革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推進水、石油、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2014年2月,中石化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2014年8月,國家放開原油進口權。2015年2月,國家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2015年7月,新疆油氣查勘開采改革試點啟動。

  天然氣方面,2016年8~10月,《關于加強地方天然氣管網輸配價格監管降低企業用氣成本的通知》《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天然氣管道運輸定價成本監審辦法(試行)》三個文件先后印發;11月份,福建省天然氣門站價格改革試點啟動。

  到了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是可與新電改比肩的一次改革,主要內容有完善并有序放開油氣查勘開采體制、完善油氣進出口管理體制、分步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干線管道獨立、改革油氣產品定價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油氣企業發展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完善油氣儲備體系等。

  從近幾年的實踐看,油氣體制改革也已取得不少成果,如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投運,天然氣價格下調、減輕企業用氣負擔,新疆油氣體制改革進入落地階段,眾多地煉企業拿到“兩權”,發展勢頭強勁,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混改紛紛取得進展,市場化已漸使油氣領域活力獲得釋放。

  煤炭與可再生能源領域:完善為主

  與電力、油氣相比,煤炭、可再生能源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主體眾多、競爭相對充分。黨的十八大以來,能源主管部門著力完善煤炭市場體系、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機制,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2013年,剛剛告別“黃金十年”的煤炭行業,迎來了兩項重要變革。1月,《煤礦礦長保護礦工生命安全七條規定》頒發施行,有著“鐵七條”之稱的新規,強有力地遏制了煤礦礦難頻發的現象,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6月,國家修改《煤炭法》,取消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和煤炭經營許可證。此雙證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手段,已不適應新形勢,取消后利于煤炭行業發展。

  2014~2015年,煤炭行業持續下行,煤價“跌跌不休”,煤企虧損面高企。在此期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完善煤炭市場機制的政策措施,包括《關于深入推進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的通知》《關于實施煤炭資源稅改革的通知》《煤炭資源稅征收管理辦法(試行)》等。

  2016年,由中央主導的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發力,煤炭可謂是中心領域。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要求在近年來淘汰落后煤炭產能的基礎上,用3~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使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隨即,全國煤炭去產能工作掀起高潮。

  官方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2.9億噸以上,提前超額完成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進入2017年,煤炭去產能工作繼續取得積極成效,截至5月共退出產能6897萬噸,完成年度任務的46%。受益于去產能,煤炭企業自去年以來,盈利水平已大為改觀。

  可再生能源方面,國家對其管理側重于“出新”而非“推陳”。其中重要政策措施如2016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通過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力圖解決阻礙可再生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問題;今年7月1日,全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啟動,為增強民眾綠色能源消費意識、促進新能源發展提供了全新路徑。

  綜合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補貼機制、促消納機制、審批簡化等諸多因素共同推動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目前,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已穩居全球首位。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未來我國將實施強制性的市場份額及綠色電力證書制度,逐步減少新能源發電的補貼強度,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以更加完善和健全的體制機制確保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