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財經 | 0評論 | 6976查看 | 2017-08-07 15:35:00
近日,中海陽(yang)能(neng)源(yuan)集團創始人接受(shou)人民網專訪(fang),講(jiang)述中海陽(yang)在過去十二年成立、發展、壯(zhuang)大的歷(li)程。
中海陽成立于2005年,以太陽能路起步,經過12年發展,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擁有300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專利的新能源領域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位列新能源領域全球500強企業。核心業務涵蓋太陽能光熱發電新技術路線開發、熱電聯供及核心裝備研發制造、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系統集成及電站開發與投資運營、太陽能與傳統化石能源聯合循環等領域。
在光伏領域,中海陽陸續創造了30天30MW、長江支流水面光伏第一工程、首個光伏領跑者基地等諸多經典項目,承建的大型光伏地面電站涵蓋灘涂、大型水面、荒漠、喀斯特等多種地形地貌,分布式光伏涵蓋農業大棚、漁光互補、建筑物屋頂等多種業務類型。
在光熱領域,自2011年起,中海陽連續舉辦光熱國際論壇,連續五年主導起草兩會光熱提案,堅持不懈推動光熱產業發展。并且依托國家首個光熱示范項目——延慶863槽式集熱系統試驗平臺,打造系統集成能力。現已建成的可生產槽式RP1至RP4全系列產品的柔性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生產線,是國內首家榮獲德國宇航中心DLR和西班牙PSA權威檢測認證、同時取得DNVGL集團Bankable報告產品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產品遠銷海外。
除此之外,中海陽在無線充電領域加速布局,投資成立伽行科技,圍繞能源互聯網戰略布局,深度延拓能源互聯網終端消費市場容量,積極促進無線充電核心專利技術在智能移動機器人等AI設備、新能源汽車等能源互聯網、物聯網終端的科技成果轉化及市場應用。構建從太陽能發電能源供給端到消費端的完整生態鏈,提升公司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
人民網采訪全文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人民網視頻訪談。今天我們演播室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中海陽能源集團創始人薛黎明和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清潔能源。歡迎薛總。
薛黎明: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中海陽公司薛黎明。
主持人:薛總您好,我們知道中海陽其實已經走過了12年的發展歷程,能不能和我們網友在一開始介紹一下當初成立中海陽的初衷是什么?我覺得在那個時候,清潔能源大家關注的是比較少的。
薛黎明:如果往前追溯到12年前,也就是2005年,我認為最大的一個出發點,能成立這家公司的出發點,我記得還是比較清楚,2005年2月28號,全國人大通過了一項法律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從2006年1月1號開始實施。我們覺得這對我們國家的能源體系的發展和未來的布局,應該是個很好的契合點。就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或者叫清潔能源,在我們國家要逐步逐步地普及、推廣,包括科研的創新,這樣我們在2005年7月份就注冊成立了中海陽公司,那個時候公司注冊的比較小,全國市場剛剛處于啟蒙期,因為國家有了法律,而我自己學的是電力行業,那時候更多的是火力發電,從全球的技術能源利用的方向和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占比來說,應該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就成立了這家公司。
主持人:您當時成立公司的最主要的動力是不是能夠歸結于當時有一個法律出臺了,我剛好又是學這個專業的,覺得要去做一件迎合未來市場大趨勢的一件事情。
薛黎明:可以這么理解。國家有一個法律的指導,從全球的能源使用和占比的趨勢分析來看,清潔能源的占比會越來越高,加上我自己的專業和當時創始團隊大家一起共同探討的這么一個結果。所以我們在2005年7月份成立這個公司,準備在清潔能源領域,特別是太陽能發電領域,去一步一步地精耕細作,推動市場,從事科研,做一些創新,怎么能很好地和我們國內的能源體制和清潔能源的占比的提高能夠很好地融合起來。
主持人:當時公司的定位是什么呢?
薛黎明:當時公司定位基本上就是怎么樣能夠做好太陽能發電,在我們實際的應用場景當中的應用,很簡單,做一個太陽能,路燈也好,大型地面電站也好,應用端的我們都去拓展、摸索。那時候國內的應用基本上處于半空白狀態。
主持人:當時市場的關注度是不高的,基本上很難看到有太陽能發電的產品出現。
薛黎明:是的。那時候太陽能發電基本上像中科院這樣的科研機構里面在摸索,在探討。而應用端只是在西藏這樣的區域,光照資源很好的,相對電網沒有到的地方,給他們做一個太陽能的電站,解決他們日常生活問題。而大部分大家談到太陽能,第一感覺,在12年前,都是太陽能熱水器,洗澡可以用,說到太陽能發電,大家的認知度和普及性,那時候還非常初期的階段。
主持人:當時經歷過哪些質疑或者經歷過哪些困難、挫折,大家不能理解?
薛黎明:有的。甚至跟我們一部分基層的政府領導官員去提這個概念的時候,或者跟我們的一部分應用端客戶去談的時候,大家首先感覺到很明顯,第一是質疑,怎么可能太陽下來直接變成電,對這個原理,他們首先是質疑的。如果沒有電線。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們在昌平去推動一個項目,昌平區科委給我們很大的支持,選了一個全國的示范村,做一條道路,做成太陽能路燈,而這個村支部的書記現在還是,是一個老年人,是全國勞模,當時我們跟他報告的時候,他們感覺,我活了幾十年沒見過不要電線能讓燈泡亮起來的。那個時候確實是很新的技術。但是我們后來做了大概20個左右的路燈,直接上面是太陽能電池板,或者太陽能電池組件下面是蓄電池,白天采集能量,儲存起來,晚上蓄電池直接照亮這個燈,這樣形成一個小型的離網系統。我們做完以后,當時村支部書記就給予了很高的肯定,從幾天前的質疑,到后來的驚喜,你們做得真不錯,晚上亮起來,而且幾天以后,按照我們設定的啟動時間、關閉時間,能夠很好控制。整個前期推廣過程當中這是一個小的范例。從開始大家不認同,首先是質疑,新的科技嘛,逐步逐步地感到驚奇,然后跟我們慢慢口碑傳播出去。這樣2005年、2006年,大概經過前后兩到三年的時間,正好趕上北京市政府那幾年正在推廣三起來工程,包括亮起來,就是新農村的建設,讓農村村跟村之間的道路,通過太陽能路燈很好地在夜間為民間的出行建立便捷性,差不多三年時間,在北京市的范圍做了很多太陽能發電的離網使用,一個一個的太陽能路燈,后來全國范圍可能就開始普及了。大概前前后后,從大家不認同,到基本認同,到覺得是一個不錯的科技產品,差不多花了兩到三年的時間。
主持人:是不是這兩到三年,不是說市場不能接受,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想法,這個概念,其實是最重要的。突破他們的思維想法概念,可能就會好打開這個局面。
薛黎明:對于新東西,特別是電力應用這一塊,特別是科普、科技宣傳這一塊,這應該是一個細分領域,電力體系里面的,或者整個能源架構里面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體系,太陽能科目下面的發電這個專業領域,大家總有一個從不熟悉、不認知、質疑,到逐步逐步認知的過程。這些東西在應用端不是很復雜,一旦把科技產品變成一個大家都能很好地使用的時候,大家接受起來比較方便,后來一步一步的在中國在國內的專業慢慢大起來。
主持人:現在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過程挺快的,目前來看是挺快的。光伏行業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棄光限電,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
薛黎明: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太陽能發電領域我們做過全球,包括國內的調研,我們感覺有一個相對奇怪,有一種特定的現象,在光照資源很好的地區,太陽光照資源很好的地區,日輻射量,它的經濟發展和負荷相對比較低,簡單講,比如中國的大西北地區,西南是西藏,大西北地區的光照資源是最好的,每年年日照時數,每年光照量是最好的。但是大西北在中國整個經濟版圖中總量是比較小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差距就出來了。就是我的發電量很大,但是我的需求側的用電量沒有那么大,就是在大西北,我的新能源太陽能發很多電,但是我的負荷沒有這么多,而在全球范圍來看,非洲的光照資源,沿著赤道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的經濟是呈反比的。這導致一個問題,供給端和需求端不在同一個地方,需要遠距離地去傳輸,而傳輸,一個是需要成本,需要建設,需要線路,因為現在還是有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