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力報 | 0評論 | 4216查看 | 2017-06-06 18:40:00
“隨著(zhu)‘十三(san)五’規(gui)(gui)(gui)劃的(de)(de)全(quan)面(mian)實(shi)施,儲(chu)能(neng)(neng)行(xing)業取得(de)(de)了快速發展(zhan)(zhan)(zhan)(zhan)。在發展(zhan)(zhan)(zhan)(zhan)規(gui)(gui)(gui)模方面(mian),以(yi)電(dian)化學(xue)儲(chu)能(neng)(neng)為(wei)例,2016年新(xin)投運的(de)(de)項目裝(zhuang)機規(gui)(gui)(gui)模達(da)到101.4兆(zhao)瓦,同比增長近三(san)倍。在商業規(gui)(gui)(gui)模方面(mian),用(yong)戶側電(dian)價差的(de)(de)套利(li)、電(dian)網側的(de)(de)容(rong)量(liang)電(dian)價探索、發電(dian)側靈活電(dian)源補償(chang)機制等模式的(de)(de)實(shi)踐逐漸增多。電(dian)動汽車(che)和儲(chu)能(neng)(neng)技術的(de)(de)結合,互聯網+智慧能(neng)(neng)源場景下的(de)(de)儲(chu)能(neng)(neng)應用(yong)等新(xin)興領(ling)域得(de)(de)到越來越多的(de)(de)關(guan)注。可以(yi)說儲(chu)能(neng)(neng)行(xing)業正(zheng)在迎來一(yi)個(ge)百花齊放的(de)(de)發展(zhan)(zhan)(zhan)(zhan)階段。”在5月23日召開的(de)(de)“儲(chu)能(neng)(neng)國際峰(feng)會(hui)暨展(zhan)(zhan)(zhan)(zhan)覽(lan)會(hui)2017”開幕(mu)式上,國家能(neng)(neng)源局相關(guan)領(ling)導介紹(shao)了目前(qian)儲(chu)能(neng)(neng)發展(zhan)(zhan)(zhan)(zhan)的(de)(de)現狀。
儲能正在向多領域滲透
“今年是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的一年,也是儲能產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根據聯盟統計數據,從2016年到2017年峰會開始前,新增的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35吉瓦,這是之前15年累計裝機規模的9.6倍。”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張靜欣喜地說。
此次峰會上,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了《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7》(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4.3吉瓦,同比增長4.7%。2016年各類技術百花齊放后,今年,鋰離子電池和鉛炭電池兩個技術路線有望成為儲能產業發展的中堅技術力量。液流電池與壓縮空氣儲能、氫能等技術開始出現應用規模逐級擴大的態勢。
《白皮書》指出,我國通過前期的技術示范和下游的應用需求,也已形成了對于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多價金屬電池、新型液流電池體系的進一步研發。
儲能應用方面,張靜在峰會上表示,儲能應用正在由調峰調頻、輔助服務等傳統領域向多領域滲透,并正在參與多領域示范應用。最近幾個月公布的三類示范項目中,28個新能源微網示范項目中有26個都應用了儲能,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和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中分別有60%和30%用到了儲能。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儲能產業,如珠海銀隆、南都電源、杉杉股份、國軒高科、猛獅科技等企業紛紛加緊布局儲能市場。
應建立市場化長效機制
此次峰會期間,對于儲能未來發展走向,專家們一致認為,一個靈活的市場環境決定了未來儲能商業化應用的走向,但在電力市場化改革初期,還需要一定的產業政策扶持,產業政策的著力點便是給予儲能公平參與市場的機會,在政府的監管下讓儲能的價值真正變成企業家的現金流。
雖然我國儲能產業目前如火如荼,但是儲能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總體上看我國儲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儲能的支持政策、市場機制尚未建立,存在商業化示范不足,產業發展缺少統籌謀劃等問題。”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史玉波表示。
企業代表南都電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博說出了儲能企業目前的痛點:“關鍵的問題在于沒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市場,沒有明確關于電力輔助服務的市場化機制和價格。沒有辦法把產品賣出去,只能在已有價格體系的空間內找尋適合我們自己所做的事情。”
儲能成本仍然高企、應用方面落地不足,市場剛性需求有待于進一步推敲等都是本屆儲能峰會上專家和企業的聲音。
那么,現階段推動中國儲能產業發展的落腳點是什么?什么樣的市場環境或政策框架下,儲能可以不需要專門的政策就能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在儲能峰會上作了進一步探討。
專家們一致認為儲能技術路線已逐步清晰,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于推動有前景的技術路線,同時要關注用戶的需求,通過引入金融資本、推動市場化價格機制形成,為儲能創造良好的“生態發展環境”。
國家能源局相關領導在大會上表示:“與其說在期待一個產業政策,倒不如說期待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這個市場環境一定要體現儲能的價值。體現儲能對于電力系統、能源系統的耦合性和支撐力度。”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王鵬表示:“我希望儲能行業能向國家明確表達出以后的市場是現貨市場,而不是簡單的中長期交易逼迫電廠降價。”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俞振華表示:“從未來的儲能生態系統構建方面,一端是解決收入問題,未來一定要把儲能融入到電力系統里面。一端是行業本身,要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
此次峰會上,也有儲能政策利好消息傳出,據國家能源局相關領導表示,國家能源局將于近期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儲能技術與產業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國家能源局將從推動完善儲能政策機制、建立健全儲能標準化體系、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及加強行業管理四個方面持續推進儲能產業健康、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