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商 | 0評論 | 5932查看 | 2012-10-26 18:29:23
當浙江少數優秀企業已經完成了主業積累和發展,正在多元化道路上開疆辟土之時,同為行業龍頭企業的三花集團卻依然選擇在專業化經營的堅守中轉型升級。
三花集團董事局主席張道才說起正實施多元化布局的兄弟企業時,笑言“是他們的膽子比我們大”,但其實他心中有著自己的一盤棋,“我還是想堅持專注,通過專注、領先的技術,在行業內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
正是“專注”這個信念,讓張道才在空調制冷領域堅守了28年,從最初缺資金、缺設備、缺人才的小企業,發展到如今在全球制冷、空調控制元器件行業處于領先地位的集團軍。
“很多企業只想做大。”他禁不住皺了皺眉頭,“‘專’是‘強’的基礎。百年三花,真正立足的還是這個‘強’。”
主業升級
從最初簡易的空調部件開始做起,三花集團不斷擴大市場。2007年,三花憑借成本優勢完成對同業巨頭美國蘭柯公司的并購,成功躋身制冷、空調行業內的新領軍企業。彼時三花的主導產品四通換向閥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0%,成為了國際制冷、空調主機廠的戰略供應商和合作伙伴。
與此同時,三花的專業化經營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張道才意識到,三花擊敗蘭柯主要的優勢是成本,并非真正掌握了行業競爭的制高點,由此他提出了由“成本領先”向“技術領先”的發展戰略。
他要求下屬工廠逐漸淘汰落后的產品,甚至提出,毛利率低于一定程度的產品也考慮不做,除非是配套需求。
在放棄了低端之后,他便開始向高端沖擊。“過去的產品主要還是以機械為核心的部品開發,現在我們要向電子、電控為主的控制子系統集成開發方向提升。”
在他的帶領下,三花開始了一場現有產品系列的自動化改造和優化升級的變革,利用變頻技術的延伸發展加快對家用、商用、車用空調自動控制元器件的新產品開拓。
在新產品中,三花的電子膨脹閥算得上是聚焦主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張道才翻開產品目錄冊,指著其中幾個圓形帶柄的部件向《浙商》記者認真地介紹起來,這種電子膨脹閥是節能型變頻空調生產的一個關鍵控制部件,目前已經開發到第三代脈沖式,并且具備了30多項專利技術。
在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節能家電財政補貼措施中,三花憑借電子膨脹閥成為了唯一一家達到一級和二級能效節能要求的部件供應企業,與格力、美的、海爾等家電企業共同獲得受惠補貼。
隨著新產品在下半年開始大批量生產,三花又一次贏得了市場先機。此外,三花繼續加大對變頻空調控制系統的技術研發,即將推出新一批的創新產品,向電子、電控系統集成轉型的“技術領先”之路初見成效。
轉型新產業
事實上,早在2005年企業上市之初,張道才便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要求——向“節能低碳、綠色環保”全力進軍。想要在技術領先的戰略上體現綠色發展的內涵,三花除了在制冷、空調主業進行產品延伸發展之外,也伺機在戰略型新興產業上尋找機會。
一次,聽聞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嘉興講課,張道才特地趕去聽課,并與吳老先生私下交流了兩三個小時。那一次求教讓他意識到,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和氣候環境保護的迫切性將會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無限商機。
“今天的人們,生活水平上升了,生活質量下降了。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解決能源問題,更重要是解決環境問題。成為主流行業這只是時間而已。”于是他又開始了一次與時間賽跑的轉型。
2009年1月,三花中央研究院歷經兩年籌備,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成為三花新技術、新產品及科研人才培養的孵化基地。目前,研究院在開展制冷空調系統及其自控元器件研發的同時,也在進行新能源汽車空調控制系統及其部件的開發。
為了加快研發速度、充實研發團隊,愛才如命的張道才不惜重金引進全球行業頂尖人才,不僅請到了曾在美國通用工作多年、新能源汽車空調方面的全球頂級專家艾德文,還吸引了來自日本的全球變頻空調控制專家成相茂、三浦及其團隊的加盟,以及具有 25 年以上在車用和住宅商用空調研發經歷、曾任美國德爾福公司院士、獲得過“美國總統發展獎”的美籍華人黃寧杰等等。“我把自己在杭州九溪玫瑰園的房子都讓出來給專家們住!”張道才告訴《浙商》記者。
談起這些專家隊伍,張道才如數家珍。這樣的科技實力更是引起了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的關注,如今三花的電動汽車空調項目不僅是與中科院共同合作研發,更成功與美國通用、中國一汽、長安汽車等簽訂協議,在電動汽車空調的研發和配套上得到同步發展。
與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同步,張道才為三花能形成“集人才、產品和國家平臺為一體的綜合優勢”感到信心十足。他說:“未來5到10年,三花將通過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空調控制系統等新產業項目的培育,獲取戰略性增長的新動力。”
布局太陽能
然而,他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很快,他便在以色列的沙漠上發現了新大陸。2010年1月,經過半年的調研考察,張道才出資1050萬美元,之后又增資534萬美元,牢牢掌握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光熱技術研發企業以色列太陽焦點公司(Helio Focus)30%的股權,并獲得了這一技術在中國市場的獨家經銷權和全球優先制造權。
與當前屢遭歐美市場堵截、進入寒冬期的太陽能光伏產業相比,張道才認為被稱為“綠色太陽能技術”的太陽能光熱發電不僅對環境沒有污染,也不像光伏產業對多晶硅等原材料存在過度依賴。在他看來,太陽能光熱產業的前景跟光伏產業不可同日而語。目前,國際能源署的能源戰略已將它作為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雖然通過聚光發電的太陽能熱發電原理并不復雜,但技術卻不簡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主要有槽式、塔式和碟式三大技術路線,其中碟式技術的發電效率最高,并且單位發電量占地面積是其他方式的一半。
今年5月8日,三花和以色列方面合作開發的全球第一個“碟式太陽能熱發電單元樣機示范項目”在以色列Rotem工業園建成。園區內,一個由200多塊反射鏡面組成的500平方米巨型反射碟,以幾乎直角將太陽光反射到碟面交點處的聚光器,聚光器內熱空氣溫度可達1000℃。這種碟式技術的向日跟蹤和高聚光比特點能使管路中蒸汽達到540℃以上,光熱電轉化效率達到26%-28%,遠高于光伏發電的轉換率。
這一技術實現初步突破之后,張道才更加堅定了對太陽能熱電技術的信心,開始籌備將一臺臺猶如綠色花朵的太陽能熱電裝置移植到中國。他把眼光放在了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大漠戈壁,將在那里建設碟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產業化示范項目,加快推進這一技術的產業化步伐,朝著實現綠色太陽能發電的美好前景扎實前進。
雖然仍處于布局階段,但作為三花未來更長期的戰略轉型之舉,在制冷行業已經專注了近三十年的張道才有足夠的耐心。
大投入,沉住氣
三花集團的“三花”之名源自主業制冷行業的冰花意象,但如今已經演變為“科技、管理、人才”三大核心競爭力。而年過花甲卻依然好學不倦的張道才坦言自己對技術的重視主要來自于平時經常和院校專家打交道。始終把科技進步、產品創新放在首位也成為了他堅持轉型升級的源動力。“三花”分管研發的副總裁史初良介紹,每年編制研發預算時,張道才都會要求他盡可能多地為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好項目立項,“只要有好項目,研發預算沒有上限”。
在談起轉型升級的秘訣之時,張道才說:“除了眼光放長遠,關鍵還是需要資金投入。”雖然三花在房地產領域也曾有所涉獵,但這些快錢最終都拿去投入到了主業的科技研發之中。除此之外,他每年至少會利用企業營業收入的3%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和人才引進,這還不包括一些新項目的投入。
在面對內蒙古阿拉善盟當地官員過于關注太陽能光熱項目產生的近期效益時,張道才會苦口婆心向他們灌輸要做好長期投入的思想準備。在他看來,不管是從主業的產品延伸上進行升級,還是通過新興產業的轉型,都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現在就是看誰能沉得住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