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 0評論 | 4682查看 | 2017-01-17 11:32:51
作為全球最(zui)富(fu)競爭(zheng)力的(de)高科(ke)技公司(si),蘋(pin)果(guo)能(neng)(neng)源(yuan)有限責(ze)任公司(si)近日在(zai)特(te)拉(la)華州注(zhu)冊,這(zhe)(zhe)意(yi)味著蘋(pin)果(guo)開始(shi)正式大規模進(jin)軍(jun)可再生能(neng)(neng)源(yuan),直接向客戶出售其設備中產生的(de)過剩可再生能(neng)(neng)源(yuan),此(ci)外(wai)還可能(neng)(neng)進(jin)軍(jun)公共電網的(de)供電結算(suan)。蘋(pin)果(guo)進(jin)軍(jun)能(neng)(neng)源(yuan)業(ye),這(zhe)(zhe)一(yi)布(bu)局由來已久(jiu)。在(zai)中國,2015年(nian)(nian)(nian)和(he)2016年(nian)(nian)(nian)這(zhe)(zhe)兩年(nian)(nian)(nian),蘋(pin)果(guo)就和(he)多家中資上市公司(si)、金鳳(feng)科(ke)技合資成立(li)子公司(si),展開新(xin)能(neng)(neng)源(yuan)業(ye)務。
就商業合作的類型來說,蘋果以新科技這一核心競爭力為基礎進軍新能源,是跨界整合與競爭的典范案例。通過跨界整合與競爭,能源公司與新科技公司形成了競合關系,從而實現共同的商業利益。正如金風科技所稱,與蘋果開展合作,有利于積極推動其打造綠色供應鏈目標,有助于實現公司綠色電力的直供銷售,進而提升公司作為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品牌知名度及影響力,提升風電的可利用率,拓展風電場的市場運營空間。
進軍能源業,也是蘋果公司商業模式的自然發展。蘋果公司規模大、資產多、電力消耗量大,一直是電力使用大戶。蘋果旗下企業的用電模式多樣化,建筑設施(屋頂、停車場和閑置土地),均能安裝更大型和低成本的電力系統。只要市場自由所需要的行政許可放寬,蘋果就可以在向傳統部門購買電力的時候,將多余的電量銷售給專業的電力部門,成為“產銷者”(prosumer)。根據已確定的商業契約,蘋果等非電力企業可以出售公司部分用電量管理權的合同,從而可以在電價較高的情況下因節約能源而獲得收入。
蘋果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產銷者的開路先鋒,同樣依賴于其自身的高科技公司定位。就產業革命的基礎條件而言,產銷者時代的到來,有賴于美國的智能化和互聯網設備基礎。在這一產業格局史無前例的大變遷中,“通過對設備進行即時控制來實現新型能效策略”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得以形成。在這種能效策略下,通過一種安裝簡便、IP可尋址的空調優化程序,就可以將商業街和便利店屋頂上的數百萬臺空調機轉化為需求相應資源。蘋果完全具備此種與大數據相關的技術能力。
蘋果的這一商業模式創新,亦有賴于當前全球范圍內節約成本和環境保護商業共識的蔚然成風。目前,在美國硅谷等地區,諸多頂尖企業都開始向大型供應商承包購買大量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同時生產自需能源。根據波士頓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所主任Peter Fox-Penner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顯示,目前購買可再生能源最多的有24家企業,谷歌、亞馬遜、微軟、宜家、Equinix、瑪氏、陶氏化學、沃爾瑪和Facebook均榜上有名。他們所購買的3.6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足夠為康涅狄格州大約一半的地區供電。
對更多國家和更多行業來說,這一趨勢不容小覷。蘋果成為產銷者,對能源業的全球格局來說,是劃時代的事件。長期以來,能源業內部基本上是“同業競爭”,例如電力公司與電力公司的競爭、電力公司與石油公司的競爭。面對傳統能源(石油、煤炭、電力、核電)形成的多種行政壁壘,高科技公司進入能源業,首先選擇的就是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當高科技和海量資本進入能源界,傳統能源巨頭需要做的,是重新審視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