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能源局 | 0評論 | 4792查看 | 2016-11-07 12:24:00
11月7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會上,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和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回答了與會記者的提問。
記者:在“十三五”時期我們在電網建設方面有哪些考慮?
韓水:在“十三五”期間,我們的電網建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和規劃的。第一是輸電通道的建設。我們考慮輸電通道主要是合理布局能源的富集地區外送,建設特高壓輸電和常規輸電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輸電通道建設過程中重點考慮一是資源富集,二是受端的電源結構和調峰能力,合理確定受電比重和受電結構。同時,在保證跨區送電的可持續性的同時,滿足受端地區的長遠需要,還能夠參與受端的電力市場競爭。“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西電東送”輸電能力1.3億千瓦。
電網建設的第二個考慮是優化區域主網架,加強省間聯絡。進一步調整完善區域電網,提升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協調性,加強區域內省間電網互濟能力,提高電網運行效率,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的可靠供應。同時在規劃中也要求嚴格控制電網建設成本。“十三五”規劃剛剛我也說了全國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線路9.2萬公里,變電容量9.2億千伏安。同時在“十三五”期間堅持分層分區、結構清晰、安全可控、經濟高效原則,按照《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的要求,充分論證全國同步電網格局。
三是配電網的建設,要加大配電網建設,基本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配電網。配電網建設我們堅持城鄉統籌、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的原則。其中中心城市配電網的智能化建設和應用水平將大幅提高,城鄉供電可靠性和電壓合格率指標有較大提升。同時配電網建設我們也為電能替代、電采暖、港口岸電、充電設施等電能替代的有效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記者: 請您解釋一下落實全額保障型收購制度將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合理水平”這四個字。第二個問題,煤電從9億控制在11億,絕對量增加了2個億,就這個絕對量仍然是所有發展結構里面最大的,比如像其他的都在1億以內,那么這兩億的火電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發展這么多火電,對氣、風會造成的影響?
韓水: 感謝你的提問,也是切中我們規劃的核心。第一個問題是把我們的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風電和光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我們是怎么提出來的?我們有什么舉措?在這里我也說一下。第二個問題關于如何控制煤電,如何控制在11億,包括和其他新能源之間的比例分配是如何考慮的,我們下一步請學農司長來回答。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關于風電和光伏,大家知道現在棄水、棄風、棄光現象比較嚴重,我們“十三五”規劃要著力解決現在電力系統運行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棄風、棄光的問題。棄風棄光的主要原因,我們分析一個是布局的原因;二是電網輸送的原因;三是系統調解能力的原因。
第一方面我們在風電和光伏的布局上在“十三五”要進行優化,一些棄風棄電的地區要有序發展、適當放緩規模和節奏;二是堅持集中建設與分散建設并舉的原則,以就近消納為主,促進光伏的就近消納。
第二個問題就是盡可能在電網上適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電網建設一是遠距離輸送,我們在利用現有已規劃建設的輸電通道著力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力度。在“十三五”期間我們運用西電東送的輸電通道增加400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同時我們也在配電網建設上加大了改造力度,希望通過配電網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能夠使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式、微電網的形式接入系統就近消納。從電網建設上加強對可再生能源接納和消納的力度。
第三也是這次規劃的特點,就是全面提升系統的靈活性,提高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從這么幾個方面提升。一是要加大調峰電源的建設規模,第一是抽水蓄能,“十三五”期間建成1700萬千瓦,同時在“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6000萬千瓦;第二是建設一部分調峰用的氣電,我們在規劃中部署大概500萬千瓦的調峰氣電的建設;三是加大了燃煤電站靈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電調峰的能力。在“十三五”期間部署熱電聯產機組要改造1.33億千瓦,純凝機組改造8600萬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區的調峰能力,這是我們在增加調峰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安排。
韓水: 我們所增加調峰能力的量是通過系統工程的辦法優化出來的,我們的優化指標就是使當地的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這個合理水平是力爭控制在5%以內,這個5%以內也是通用的一個控制指標,但各個地區情況還不一樣,因此我們用“控制在合理水平”來表述。適當地棄風棄光,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更大,支持風電、光伏更大規模的發展。同時為了配合這些政策,我們還提出電網方面要加強優化,負荷方面要加強電能替代的力度,特別是利用低谷電能替代,特別是電采暖消納的低谷的富余電力,同時研究推進峰谷電價的政策,推進各種輔助服務市場等等,通過這些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同時并舉,也是多措并舉,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我建議還是用“合理水平”比較好一點,因為5%左右是我們優化后的結果。
記者: 控制在合理水平?或者說是降低?
韓水:肯定是比現在的棄風棄光率大大降低。既增加了風光電的消納,還可以基本保障風光電的盈利。
黃學農: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近年來我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中高速,電力供需放緩的趨勢大家也都看到了,煤電作為我們國家的主力電源在發展上面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需求放緩,全國用電增速從2011年的12%下降到2015年的0.96%,這個幅度下降得很大。到“十三五”用電增速預期是3.6%-4.8%,這跟2011年的12%相比幅度也是下降的。二是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十三五”以來,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耗比重從2010年的69.2%下降到2015年的64%。我國承諾,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未來煤電要繼續為非化石能源發展騰出空間。
三是煤電潛在的過剩風險逐步顯現。大家都很清楚,電力需求增速放緩。火電利用小時從2013年的5021小時到2015年降到4329小時,降低幅度很大,今年預期在4000小時左右,“十三五”后面幾年我們預期這個小時數會進一步降低。目前各個地方規劃建設的煤電項目仍然較多,煤電的潛在風險很突出。所以規劃中提出了“力爭控制在11億”,這還是要有政策措施來實施才能實現。
目前我們有幾個措施,一是實行煤電建設規劃的風險預警機制,分成紅色、黃色、綠色預警。這個預警機制可以有效指導各地煤電的規劃建設。二是對已經開工或者核準在建的項目采取緩核一批、緩建一批等措施;三是淘汰落后產能,通過這些措施應該說是“十三五”期間把煤電控制在11億以內是可以做到的,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是能夠保障的,我們預測“十三五”用電需求是6.8到7.2萬億的空間,這里面也考慮了電力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那么第一可以有效保證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二是可以避免出現電力富余;另外可以使煤電利用小時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中國改革報記者]聽了兩位領導的介紹,棄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和力爭淘汰煤電落后產能2000萬千瓦以上,我覺得很振奮。我想請領導介紹一下電能替代的“十三五”主要目標。另外我剛才看了一下咱們的報告,也聽了韓總的介紹,我們現在這樣一個規劃是否表明了對清潔能源有優先發展的方針?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推進電能替代對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和環保治理上有什么樣的意義?謝謝
韓水:這是分兩個問題,謝謝你的提問。關于電能替代請學農司長回答。我來回答如何在規劃中體現新能源發展優先的原則。
黃學農:電能替代的問題應該說是規劃里面現代能源體系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原則,電能替代在規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考慮。我們認為推進電能替代的意義非常重大,剛才這位記者也提到的,里面涉及環保等問題。現在大氣污染的形勢非常嚴峻,這幾天北京的霧霾大家都很清楚,今天早晨我看稍微好一點。目前我認為主要是大量的散燒煤和原油的消費是造成現在這個霧霾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國家每年散燒煤據統計消費大概在7-8億噸的水平,占我們煤炭消費總量的20%,這個量是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