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 0評論 | 3955查看 | 2016-07-25 09:07:00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革命的重要講話為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近兩年來在如何落實能源革命要求,制定我國能源發展戰略的具體目標和措施各方做了大量工作。我國經濟和能源形勢發展迅速,在經濟新常態下,能源形勢出現的變化進一步凸顯了進行能源革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對能源形勢的變化不適應,對一些變化是否反映了長期的趨勢性看不清,或主觀上希望這些變化僅僅是短期波動。對能源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緊迫性缺乏認識,政策調整不及時不到位。能源領域的一些矛盾進一步積累加深。我們亟需進一步認清形勢,加快調整步伐,深入開展能源革命。
一、我國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變化
(一)能源進入低速增長期,傳統能源產能明顯過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發展,能源供給能力大幅度增加。消費總量已經遠遠超過美國。但是這種擴張仍然屬于傳統的重速度、輕質量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由于外需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逐漸走到了頂點,到了“十二五”后期,傳統產能擴張發展模式的瓶頸進一步凸顯。世界金融泡沫化過重,不能繼續拉動我國的出口增長;國內工程建設投資規模越過高峰,房地產進入長期調整階段,鋼鐵、建材、化工基礎產品等高耗能原材料產業進入飽和期,相繼出現產能過剩。經濟增速明顯回落,而能源需求增速的變化比于經濟增速的變化更為明顯。我國能源經歷了高速增長階段,2002到2012能源消費平均年增8%,主要依靠煤炭大幅增加。我國石油消費已經超過5.5億噸,增量主要靠進口,進口依存度達到62%以上。“十二五”后期能源消費增速迅速下降,2014年能源消費增速下降到2.2%。2015年進一步降到0.9%。煤炭消費量連續兩年下降,今年1~4月原煤產量繼續同比下降6.8%。同期全國鐵路煤炭發運量下降10%以上,煤炭消費很可能已經越過峰值,進入下降調整期。
電力增速下降也明顯超過預期,2015年電力消費量僅增0.5%,作為長期推動電力快速增長的二產用電出現負增長(-1.4%),其中占電力消費總量近60%的重工業用電負增長更為明顯。今年一季度電力消費只增長3.2%,有分析認為,刨除閏月和冬春低溫影響,可比增加約1.4%。4月份增速已經再次放緩。
預計“十三五”時期能源消費增長將繼續保持低速,而且增速下降的幅度有可能超過以往的預期,年增速在1%~2%,甚至更低也是很有可能的。
我國長期以來能源發展以增加供應能力,滿足消費為主要目標。如今已經出現常規能源大量過剩,優質低碳能源增長受阻的局面。我們需要抓住實現能源革命的機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化發展。同時,提高能源系統效率,講求能源投資和運行經濟效益也應該成為今后能源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能源投資盲目性高,原有消費需求預期和投資決策明顯脫離實際
有關政府部門,企業和研究單位對今后能源需求增速預測的差別較大。基于歷史彈性系數的預測結果,和各地出于爭奪份額高報需求,推高了能源消費預測結果。為留有余地,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被確定為50億噸標煤,相應的煤炭消費量比去年還有一些上升。但是從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變,從各個主要用能終端產業發展需求預測,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很可能低于48億噸標煤,有可能只在45~47億噸之間,煤炭消費總量將保持繼續下降趨勢,難以反彈。“十三五”規劃預計的單位GDP能耗下降15%、碳強度下降18%的目標也因此過于寬松,有可能起不到實際約束作用。高控制目標最嚴重的副作用是在目前各地依靠投資保增速的情況下,會成為盲目投資的推動力;把不能超過的控制目標當作需要增加的產能目標,這就和設定總量和強度目標的初衷大相徑庭了。
由于對“十三五”期間和以后的能源消費預測不一致、對能源市場的變化反應過慢,官方和一些關鍵行業協調機構的預測值偏高。我國過去對能源各領域長期大量投資的慣性仍然在繼續,一些主要領域投資過度的現象日益突出,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對能源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也形成了越來越明顯的阻礙。
(三)電力行業投資的盲目性特別突出
近年來,我國電力設備利用率持續下降,發電設備年利用小時數已經明顯偏低。但電力裝機擴張不但沒有得到調整,反而進一步加快。其中燃煤火電的擴張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理解的非理性狀態。
在全國電力消費增速大幅度下降,火電發電量整體下降的同時,發電裝機卻迎來了新的“躍進”高潮。2015全年新增發電裝機14332千瓦,其中火電7164千瓦,均大大高于原來估計數量,而當年火電發電量不但沒有增加,還同比下降了2.7%,也就是說這一年新增的火電裝機基本上是完全多余的。全國6000千瓦以上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下降349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有4329小時,同比下降410小時,降幅比2014年同期繼續擴大。
這種供需完全脫節的趨勢還在加劇。2016年一季度新增發電裝機2815萬千瓦,為歷年同期最高,比上年同期多投產1008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1746萬千瓦(含煤電1363萬千瓦),又創近些年同期新高。3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裝機為14.9億千瓦、同比增長11.7%,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2億千瓦左右。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同比只增長1.8%;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886小時、同比又下降74小時。截至3月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裝機容量達到10.1億千瓦(其中煤電8.4億千瓦),比上年3月底增長9.3%。而火電發電量繼續負增長,一季度同比下降2.2%;設備利用小時1006小時(其中煤電1054小時),同比降低108小時,為近十年來的同期最低水平。
火電,特別是大型燃煤機組的投資評估發電時間都設定為5500小時。從現有火電利用率的實際情況看,即使電力消費增速保持在6%,中國若三年不建新火電項目都不會產生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而實際增長將低的多。
國家能源局已經要求停建、緩建、取消核準一批火電建設項目,但是各地已經核準,在建或待建的火電項目仍然有2億千瓦以上,地方政府推著上項目的壓力仍然很大,如何把火電建設的盲目性控制下來還缺乏具體操作手段。
(四)投資過度是造成我國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經濟效益總體偏低的主要原因
我國煤炭行業在煤價高企的黃金十年期間,曾經是財大氣粗,也出現過許多煤老板們炫富的故事。爭奪煤炭資源,盲目擴大煤礦投資,有了資源就要投下游煤炭轉換項目,一個項目動輒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現在許多礦山和下游項目投資成為煤炭行業的沉重經濟負擔。不少煤炭企業不但沒有留下積累,還負債累累。
電力行業投資過度的財務負擔已經成為多數發電企業的主要成本構成。許多電力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82%以上,投資效益明顯下降,固定資產雖然不斷上升,但是資產的收益率低。煤炭價格過去兩年內下降了一半,發電成本應該大幅度下降,但這個效益基本被投資的財務負擔和發電設備達不到設計利用小時所吞噬。如果沒有煤炭價格的腰斬下降,我國的發電行業可能早就全面虧損大面積破產了。電網企業的投資也是輸變電成本的主要構成,包括許多利用率很低的大項目投資成本。從發電和輸變電企業的資金利潤率看,我國電價沒有下降空間。
電力產能過剩,不但大幅度擠壓了火電的資本收益,也對我國新能源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擠壓。棄風棄水棄光數量不斷上升,在許多地方已經形成對可再生能源以及核電發展的制約。由于上網時間不能得到保證,新能源的投資收益難以實現,極大地影響了新能源發展的投資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降低新能源發電上網電價。
投資過度,設備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實現不了投資收益,形成過高財務成本是我國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五)能源行業要認真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能源行業整體面臨去“三去一降一補”問題,但是傳統的擴張和投資慣性,以及對市場供需形勢的認識和預期誤差,使能源界在承認自己出現全面的產能過剩方面反應甚慢。
煤炭行業是中央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國家已經制定了具體的去產能目標。但一些地方政府還在要求能源企業上煤炭產能,并要求配套用煤相關項目,為煤炭過剩產能找出路。許多煤炭下游項目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大,不少已有項目已經出現嚴重的經濟虧損問題。因此,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