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午夜精品无码,午夜天堂一区人妻,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王計:制造強國——企業是驅動主體
來源:中國能源報 | 0評論 | 4244查看 | 2015-06-03 10:33:00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將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放在戰略任務的首要位置。

  事實上,在中國版工業4.0引導下,未來十年,裝備制造業將成為創新驅動的主戰場,而企業也不再是創新驅動的參與主體,而是成為創新驅動的決策主體。

  《中國制造2025》指出,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實現電力裝備強國目標,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克服?需要搭建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企業如何作為?適逢《中國制造2025》發布之際,記者在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計的交談中尋找到了答案。
  
  我國發電裝備制造業,硬實力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與世界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軟實力上。
    
  記者:《中國制造2025》將電力裝備列入十大重點突破領域,在您看來,電力裝備制造業目前的產業基礎如何?與強國的差距在哪里?

  王計:本世紀初是我國電力行業高速發展的十年,相應形成了電力裝備的巨大產能。從規模上看,我國早已成為世界發電設備第一制造大國;從水平上看,以大型清潔高效燃煤發電機組為代表的常規火電的制造能力、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水電機組的開發和制造能力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電主設備研制已形成完整產業鏈,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興技術緊跟國際水平同步發展,燃氣輪機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充分培育、國產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應該說,我國發電裝備制造業,硬實力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與世界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軟實力上,比如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智能技術在制造過程中的充分運用,互聯網與制造服務產業化的融合,等等。

  記者:時下“互聯網+”概念非常熱門,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主線,您如何看待這種軟實力的介入?

  王計:“互聯網+”是一個大概念,就像互聯網本身一樣,應用可以極其廣泛,在有些領域可以“點石成金”,甚至有時候可以讓一個傳統行業站在“風口”上“飛起來”。

  對這個概念作用于制造業的理解,不應局限于狹義互聯網本身,我更愿意從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層次去理解。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國情下,我國趕超發達國家的有效途徑就是將信息化融合到工業化的進程中,走中國特色的兩化融合道路。

  重大裝備制造是典型的離散制造,在國際上還沒有成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案的應用模式,企業都是在摸石頭過河,還需做大量的技術研發和基礎創新工作。

  記者:東方電氣在“互聯網+”方面有哪些具體行動?

  王計:東方電氣在兩化融合建設中也走了很長的路,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我們在“十一五”初期就籌建中央研究院,聚攏人才設立智能裝備和信息化的專業研究所,為全集團乃至全行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解決方案。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是東方電氣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們投入數億元,在集團內骨干企業開展汽輪機葉片制造、鍋爐關鍵部件智能焊接、發電機線圈人機互動等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在今天的汽輪機葉片數字化車間里,我們運用信息化的制造技術,可以把最復雜葉片的加工耗時縮減一半;運用信息化的管理技術,我們做到了出產的每一支葉片全生命周期可追蹤;運用信息化的采集和跟蹤技術,為與互聯網的融合創造接口,使我們建造的機組在用戶那里投產后可以遠程在線監測,并培育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服務。

  記者:根據您多年的實踐經驗,企業在推進“互聯網+裝備制造”的過程中應該做哪些準備?

  王計:信息技術既提高了工藝水平、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又可以創造服務為生產本身增添價值,進而綜合提高工業化水平。當然,重大裝備制造是典型的離散制造,它的生產方式與過程工業流水線式生產有著很大不同,在國際上還沒有成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案的應用模式,企業都是在摸石頭過河。

  要讓參與制造的各環節做到“能對話,能思考”,要在裝備的系統成套上實現大數據的對接與碰撞,使“互聯網+”與裝備制造業實現深度融合,還需做大量的技術研發和基礎創新工作。但只要重大裝備行業以開放的心態,做足準備,一定是可以快步“跑”起來的。

  《中國制造2025》是國家意志的戰略規劃,是實現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時代綱領。用好今后十年的時間,提升我們的軟實力。十年后,我們完全有信心在發電裝備領域全面實現自主可控,進入強國之列。只要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執著和韌勁,投入其中,我國在發電裝備上與工業強國的差距是一定可以全面趕上的。

  從完整構建企業研發制造系統能力的角度統籌社會資源,解決核心技術的自有問題,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構建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從而實現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自主可控。

  記者: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除了主動積極推進“互聯網+裝備制造”,行業企業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王計:現階段,發電設備行業要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下解決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完整構建企業研發制造系統能力的角度統籌社會資源。堅持企業是產品技術創新主體、高校與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的分工,不能再搞科技資源的壟斷,刻板延續歷史格局。

  企業是重大裝備制造業的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通過資源配置,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做強重裝制造業,構建國家競爭力。

  記者:這么看來,核心技術的自主化仍是實現制造強國目標必須要打贏的一場關鍵硬仗。

  王計:是的。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要解決核心技術的自有問題,要改變受制于人的過去時,不獨立無以為強。

  記者:現階段,產業發展進入減速期,產業結構進入調整期,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現在的創新驅動。在未來十年,創新驅動的發展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在新常態下,創新驅動要如何作為?

  王計:過去的發展方式被稱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但是深入進去看,其實一直是有新技術注入作支撐的,只不過當時的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從國外先進企業引進技術和管理,為當期發展需要所用。

  現在面臨的局面是,自身發展到一定水平,能力達到一定高度,師徒同臺競爭了,再想重復“昨天的故事”,人家就不愿意給了,花錢也不賣了。

  其實,下一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仍舊需要大量要素和投資的投入,變化的是需要投入的新技術要靠國人自己主導創新了。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更加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在重點領域顯著形成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多層次、可持續的自主研發能力,構建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從而實現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的自主可控。

  完善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社會環境,在政策層面實施有力的推動機制,構建戰略支撐。作為企業,要把目標細化,從自身做起,確保十年目標的實現。

  記者:《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大基本方針,作為大型發電設備企業集團的管理者,您認為在推進中國版工業4.0的過程中,如何將這些要素有效落到實處?

  王計:五大要素的落實需要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需要全社會價值取向的引導,需要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更需要這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促進。

  制造業要以質量為先,而質量為先與人才為本是相互促進的。產品質量的基礎其實是人的質量,一個國家制造出來的產品的質量就是這個國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素質的反映,一個企業的產品更是充分反映了這個企業職工的素養和水平。人才為先與創新驅動的關聯更是不言而喻。

  《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很高層次的系統工程。它的實現,不是僅僅讓制造業實現轉
最新評論
0人參與
馬上參與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