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激蕩新三板 | 0評論 | 4593查看 | 2015-05-22 14:23:00
中海陽或許成為新三板維權第一例。5月12日,滬杭兩地律師事務所聯合征集投資者對中海陽提起訴訟,指責其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同毀譽參半的李河君一樣,薛黎明正負面新聞纏身。盡管如此,漢能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陽能公司,中海陽或是下一個漢能?
新三板資料:
證券簡稱“中海陽”證券代碼430065
太陽能領域里,最早的布局者選擇了晶硅光伏,后來者紛紛跟從。然而,有兩個人走了不同的道路:一個是漢能的李河君,他押注薄膜光伏;一個是中海陽的薛黎明,他堅定推行光熱發電。
與中國新能源產業同齡
薛黎明畢業于上海電力學院火力發電專業。他從2002年開始關注太陽能,覺得太陽能發電污染少、取之不盡,絕對是朝陽產業。
然而,要開發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有一個重點——意識。薛黎明覺得,政府決策層有開發意識,民眾有消費意識,二者相結合,這個產業才能形成,否則做新能源開發必定困難重重。
隨著全球能源開采日益走向終結,政府開始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并于2005年2月28日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薛黎明看到了希望。5個月后,他注冊了中海陽(北京)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說,中海陽是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的同齡者。
中海陽剛成立時,主業是做太陽能電站服務商。可是,全國知道太陽能可以發電的人不到百人,于是薛黎明開始自己做宣傳,培育市場。不久,他就接到了第一筆單子——懷柔分水嶺隧道工程。
每次一談到這個工程,薛黎明的眼睛就會發亮。這個工程在2005年國慶期間竣工,掙了4萬元,薛黎明高興極了。這是第一桶金。他說:“即使現在做1個億的工程也沒有那時候興奮。”就在這項工程里,薛黎明第一次見到了真實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此后,中海陽就開始接手很多項目,多為政府工程。這和薛黎明積極參與政府與能源相關的會議、闡發中海陽的新能源開發理念有關。其實,漢能的李河君亦是如此,他在“兩會”上多次“科普”新能源。
很多人可能對此不理解,薛黎明當年的回應就是答案——“推動政府、倡導人文理念意識,可以得到社會的重視和項目的實施,也就可以把蛋糕做大。”
押注光熱發電
今天眾所周知的光伏發電是利用太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化為電能,而光熱發電則是利用鏡面收集熱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驅動傳統汽輪發電機從而達到發電的目的。
薛黎明是堅定的光熱發電推行者。這和他早期代理山東德州的皇明太陽熱水器密不可分。皇明太陽能是最早涉足光熱發電的企業,不過它只停留在小范圍的分布式應用上,因為光熱發電的成本太高。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的平均光熱發電成本為1.38元/kWh,較光伏0.58元的平均發電成本高出一倍還多。這意味光熱發電不具備與傳統電源競爭的優勢,甚至不能和光伏發電競爭,所以其它太陽能企業盡管有優勢進入光熱發電市場卻長期觀望。
薛黎明膽識過人,憑借對光熱發電的熱情,他堅定不移,“我們真正形成核心競爭力將會在光熱這個點上。”
為了讓光熱發電事業落地,薛黎明選擇了光伏、光熱雙輪驅動,利用光伏來養著光熱。
李河君的漢能早期主要是做水電,2011年才轉入光伏行業。而2010年開始切入光熱發電薛的黎明很早就涉足了國內的光伏電站開發業務,且其電站項目始終維持在20%以上的利潤率水平。以2013年為例,中海陽10.4億元的營業收入,6525.8萬元的凈利潤里90%以上都是來自于光伏板塊。這為他“用光伏來養光熱”的計劃提供了可能。
除了營收,薛黎明在光熱領域的布局資金還來自于充分利用新三板平臺融資。中海陽2010年3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之后通過股權和債券融資,籌措4.88億元資金,其中2.12億元用于中海陽在成都雙流建設的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生產研發基地。
2014年中國的光熱發電市場在央企中廣核的推動下有一個大的突破——青海德令哈50MW槽式光熱發電項目將正式開工建設,這意味著國內光熱發電市場正式邁入大型商業化應用。
薛黎明自然興奮,他等待這個光熱市場的爆發已經太久了,沒有人比他更迫切。“這幾年光伏發電支撐我們的光熱發電,但從現在開始,光熱發電的份額就會逐步的提升,兩三年以后,這塊占的額度會越來越大。”
不過,在即將到來的機會面前,每天都要坐禪、修身養性的薛黎明一直在讓自己先靜下來。恰如“樹根健壯了,樹枝樹葉自然就會枝繁葉茂”的道理一樣,只有企業家的心靜了,企業穩了,未來的發展才會水到渠成。
“異常交易”風波
2015年3月,中海陽通過新三板平臺啟動第五輪股票增發,市場反應積極,使其成為三板做市交易量首位。若本次股票發行再獲成功,中海陽將在新三板累計融資9.4億元。
中海陽的再次出彩,與最近能源行業異常火爆的能源互聯網概念有很大關系。
一位能源市場的分析人士表示,中海陽是專注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光熱創新綜合利用的行業領導者,2014年還進入了全球新能源500強。它積極倡導并發起成立的中國能源互聯網聯盟不久剛成立,這自然受到了業界和資本市場的關注。
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提升自己的效率,形成新經濟業態,是當前的主流思想。
在“互聯網+”概念提出后,能源互聯網正是“互聯網+”戰略的題中應有之意,對推進電力市場化和新能源發展意義深遠。而已經掌握了先機,積極行動起來的中海陽,在創新和融合的推動下,必繼續做大做強。
2015年5月7日,“做市龍頭”中海陽接到了證監會調查函,原因是股票交易異常。薛黎明第一時間進行了消息披露。目前調查已經結束,企業正常經營沒有受到影響,證監會方面檢查后沒有提出特殊問題。
“關于中海陽所謂‘異常交易’的情況,現在還沒有定論,證監會發布的結果出來之前都是傳言。”一位新三板市場人士如是回應。
結果到底如何,很快就會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