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 0評論 | 4625查看 | 2014-10-15 09:44:00
中國的能源消耗未來會呈現怎樣一個增長速度?中國天然氣來自哪?進口天然氣價格是如何制訂的?將來如何市場化定價?美國頁巖氣對國際天然氣市場有多大影響?這些是制約中國能源的關鍵問題,我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中國的能源消耗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增長速度?
用GDP增長比能源消耗增長,我們將結果稱作“彈性系數”。如果單看每一年的情況,你會發現變動很大,有時GDP增長1%,能源消耗增加1.4%。但有時GDP增長1%,能源消耗僅增加0.5%。但如果你看每十年的數據,能源消耗與GDP增長的比大致有規律可循,GDP增長1%,能源消耗增加0.8%。未來比如說十年、二十年,能源消耗的彈性系數是不是還是0.8?這可能就是問題。
中國的電力消耗和美國非常不同,中國的電力消耗,第二產業也就是制造業占了接近70%,居民用電只占11%,商業用電只占13%,農業用電占5%。由此可見,中國三分之二的電是用在制造業上。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從這個數據上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在美國,工業用電大概是占30%,商業和居民用電占到60%,和中國完全不一樣。
那么中國會不會一直是這樣一個結構?以后我們肯定不能維持這種結構,一定要增加商業比重,服務業、高科技等等。服務業比重上去了,或者高科技的比重上去了,GDP和能源消耗的彈性系數可能就變成0.6~0.7了,也就是說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會降低下來。我們為什么總是強調要發展服務業,增加服務業的比重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所以能耗高,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能耗的增速會慢下來。
現在在美國服務業占到60%到70%多都是正常的。但是在中國的城市里,如果服務業能到40%就是不簡單了。北京和上海這些大城市的服務業會比較高一些。其他城市能到40%就是不錯的了。這里說的服務業的概念是比較廣的,包括我們的物流、金融等等。我們的服務業跟美國比,毫無疑問中國是落后的。從現在社會發展趨勢看,未來金融業、咨詢服務業、信息物流、創意產業等等類似這樣的服務業肯定會上去。
從前年開始,中國的電力需求已經在下降。今年上半年更明顯,上半年中國電力增長5.3%,對于習慣了中國增長的人來講,一下就下降到了5.3%,感覺增速下降已經很多了。
今年電力狀況不同于以前,今年七月只增長了3%。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會簡單點,就是我們每臺發電機一年發多少小時,過去是平均5500小時,但現在連5000個小時都不到。
其實從煤炭的問題也可以看得很清楚,煤炭最高的時候是2012年的五月份。環渤海灣煤價最高時達到850元一噸,但是現在只有480元一噸,降低了一小半。
還在中國的裝機容量到去年底就到了12.48億千瓦,今年還要再增加9000萬千瓦,今年底裝機容量肯定會超過13.4億千瓦。電量增長了5.3%,但裝機容量增長了9%。裝機容量越來越高。
為什么呢?因為前幾年我們每年新開工建設一大批電力項目,建設周期需要幾年時間,不會因為需求下來了我們就不投產了,還要不斷地有新的機組投產。所以,我判斷這幾年中國的電絕對不會再緊張了,而且會越來越疲軟。因此估計未來幾年發電小時數不會漲上去。
二、中國需要天然氣,但天然氣從哪兒來?
用煤來制天然氣,也有些人不贊成,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有一半的碳要變成二氧化碳, 另一半的碳變成了甲烷。這是很多人反對用煤來做天然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國天然氣的價格和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國每MMBTU5~6美元,中國要16到18美元。所以中國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3到4倍。
如果用這樣的天然氣來發電的話,一度電,一個千瓦時成本大概就要一元,所以在中國天然氣是沒法用作基荷發電的,絕對行不通的。現在中國的天然氣用來發電的比率很小,只占總發電量的5.8%。但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29.6%的天然氣用在發電上。
但是大家還是很喜歡用它,因為它很干凈,增長還是很快的。那么中國需要的天然氣從哪里來?因為我長期管這件事,我并不太擔心它從哪里來,現在有錢就行了,世界天然氣資源還是很多的。去年我們進口是530億立方米,占31.6%。
目前我們進口天然氣,一般的話還是從周邊國家進口,主要是來自中亞地區,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從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進口天然氣。去年進口了1700萬噸LNG,也是占了一半。
土庫曼斯坦還想更多地提供給中國,我們簽訂的合同將會比現在還要再翻一番。依照我們現在的合同是每年380億立方米,后來改簽到了680億立方。
如果將來俄羅斯天然氣不改他的出口政策,周邊國家的天然氣會供應上來,還有我們國家自己的天然氣的勘探。發現新的天然氣的機會要比發現油田的機會還要多。所以我們不擔心天然氣會買不回來,天然氣現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條件還是有的。
另一方面,現在世界上很多的產氣國政治紛爭比較多。你比如說伊朗,實際上它的天然氣非常豐富。我們中國原來也想從它那邊進口,但是因為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我們還得遵守聯合國對伊朗的制裁,所以我們就沒辦法從伊朗買了,有些協議本來我們都簽了,例如他本來批準我們投資北帕斯氣田,因對伊朗的制裁我們停止了。
三、進口天然氣價格是如何制訂的?將來如何市場化定價?美國頁巖氣對國際天然氣市場有多大影響?
天然氣價格進口和國內產的成本是不一樣的。但一旦進來了以后,你賣給消耗者是一樣的價錢。中國政府為了要防止通貨膨脹,所以政府一直在控制天然氣的銷售價格。實際上中石油天然氣板塊是虧損的,但是老百姓認為它是中央企業,是壟斷的,所以對他們仍有意見。實際上,天然氣進口價高于銷售給居民的價格。拿北京來講,居民價格2.50元一立方米,四十美分吧。四十美分一立方。但是我們買進來,到邊境價,交貨價,一千立方米就是382美元,折成每立方米2.368元人民幣,還要加上長輸管道費和市內管網費,然后再賣給居民,這個虧就得央企自己擔負。中石油、中石化總的營業收入不虧,是用油賺的錢來補氣虧的錢。
現在價格部門準備分三步走,讓它的價格和供氣市場的真實價格并軌。今年年底已經漲了四毛錢了。可能以后還會再漲一點。
我們從俄羅斯買的天然氣價格不會比國際市場的價格貴。這點可以肯定。俄羅斯賣給歐洲的價格是1000立方米500美元左右。為什么我們長時間跟俄羅斯談判不下來,就是因為價格問題。俄羅斯當然不希望賣給中國價格低于歐洲價格,否則他它也沒法交代。我們也不能用比中亞貴的價錢來買俄羅斯的天然氣。所以就是這樣一直談不下來。現在雙方達成了協議,價格肯定是比賣給歐洲價格要便宜一?。
當時我們通過競標購買澳大利亞LNG的時候是天然氣國際價格最便宜的時候。每MMBTU3美元,我們趕到了好時候,全世界天然氣價格最疲軟的時候。我們買完以后,接著就開始漲。只能說我們趕的時機比較好。因為那時全世界天然氣都很便宜。印度尼西亞也想賣給我們, 澳大利亞也想,卡塔尓也想賣給我們。他們報的價格都超低,都低于3美元。實際上我們買完后國際天然氣價格就上漲了,大概買了個最便宜的。另外兩家報的價比澳大利亞還便宜。
卡塔爾在2001年是三個談判國家之一,那個時候它的產量才一千多萬噸,它現在的產能是一年九千萬噸。它增加的這部分產能,最初的時候是針對美國市場。最初它想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然后才是中國。由于中國在招標中選擇了澳大利亞和印尼,卡塔尓沒有中標,所以他對中國有意見,后來中國想買它一點LNG,給他說好話他說資源沒有了,不肯賣給我們。后來在LNG處于高位的情況下中海油和中石油又饑不擇食,與卡塔爾分別簽訂了年進口300萬噸和200萬噸的長約,也從卡塔爾進口100多萬噸的現貨。這部分進口價和國內價肯定是倒掛的。
我們現在與卡塔爾、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氣的長期協議,二十年。現在由于美國的頁巖氣多了,不需要從卡塔爾進口天然氣了,卡塔爾就賣給歐洲了,還有賣給日本。因為日本發生了福島核事故,一下子關了五十四個核電反應堆,所以一年有七千萬噸液化天然氣的需求。
當時美國為進口LNG,在沿海建了大概二十個天然氣接收站,這些接收站我也去參觀過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