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 | 1評論 | 6792查看 | 2014-08-11 13:47:00
沉寂多年的光熱發電產業,終于在2014年迎來了曙光。
今年7月,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對外宣布,該集團旗下青海德令哈50MW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正式動工。在新聞稿中,中廣核稱該項目為“我國首個正式開工建設的大型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
《財經》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和國家能源局正在研究推出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并制定與此相關的電價政策。目前的計劃,是在今年10月底以前推出一批示范工程項目,總量大約在1000MW左右。
示范項目推出,電價政策出臺,中國光熱產業或將就此迎來歷史性時刻。業內推測,今明兩年,光熱市場將集中爆發。
從發展進程上看,中國的光熱發電幾乎與光伏同時起步。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光伏發電在中國一支獨大,光熱發電則蹣跚前行。光伏與光熱的不同,簡單講,前者直接將光能轉化為電能,后者先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再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目前,中國光伏電站總裝機已超過17GW,但光熱裝機規模卻仍在萌芽階段,多數在運項目仍屬于試驗性質,在商業上缺乏可操作性。
此輪光熱示范項目的推出和光熱電價政策的出臺,將確保投資者可以合理測算光熱電站的投資收益率和風險,投資的不可控性將大大降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大批業內人士正在等待政策靴子落下。
首個商業項目
中廣核青海德令哈項目,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太陽能發電基地內,規劃分兩期建設裝機100MW的槽式光熱發電站。
本期新建一座50MW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采用高溫槽式導熱油聚光集熱技術,配套建設七小時熔融鹽儲能裝置,年發電量約為2.25億度,總投資約20億元,項目工期約28個月,預計2016年11月建成投產。
事實上,中廣核曾計劃于2012年開工建設該項目,但顯然兩年后的今天條件更加成熟。目前,該項目已經申報首批“國家光熱示范項目”。
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慶浩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光熱電價政策預計將于近期發布,國內企業目前已基本具備光熱槽式發電全產業鏈生產能力。
投資者普遍預計,與光熱有關的電價政策今年內必定出臺,因此資本市場熱情高漲,助推了光熱的實體投資。此外,中廣核在兩年內也進行了多項關于光熱發電的技術性試驗,“此刻是開工德令哈項目的最佳時機”。
在德令哈光熱項目總計約20億元的投資中,資本金占比30%,其余70%來自亞洲開發銀行和國內商業銀行的貸款。
韓慶浩解釋說,之所以稱該項目為“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是因為該項目資金全部使用資本金和銀行貸款,投資方在還本付息后追求商業收益,這一點在此前的國內光熱項目中并不具備。
《財經》記者了解到,光熱發電已被中廣核列為非核清潔能源的主要戰略方向之一。2013年2月,經國家能源局批準,中廣核就在德令哈組建了“國家能源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中心”,進行光熱發電技術的研發,此外還展開了863塔式光熱發電課題研究,并計劃涉足海外光熱電站投資和EPC項目建設。
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此前在光伏發電領域攻城略地,特別是在大型地面光伏電站投資領域極具競爭力。此番進軍光熱發電領域,戰略意義大于商業意義。韓慶浩坦言,作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太陽能公司,進入光熱領域是必然的選擇。
突破政策障礙
多位政府和企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今年10月底前推出光熱發展政策的預期非常強,業內已將2014年稱為“中國光熱發展元年”。
光熱發電在中國長期沒有起色,最大的制約因素是政策。最直接的參照物,是同為太陽能發電形式的光伏發電。2013年,為了消化過剩產能,國家針對光伏發電出臺了包括電價在內的一系列政策,直接刺激了國內光伏市場的開啟。這一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超過11GW,幾乎是美國光伏組件公司全年的產能。
現階段,風光等新能源能否快速發展,直接取決于政府的政策力度。光熱行業由于規模較小,三年來并未受到政府部門太多關注,這是光熱與光伏在國內發展態勢迥異的最根本原因。
譬如最關鍵的光熱上網電價,國家發改委至今沒有給出明確說法。沒有上網電價,光熱電站投資者無法對項目進行風險和收益評估,也無法做出投資決策。
此前,中廣核、首航節能、中控太陽能和五大發電集團都有投資光熱的意向,但均是小心翼翼地試探,規模化的項目幾乎沒有。
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委托開展太陽能熱發電設備能力情況調查的函》,委托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國家太陽能發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下稱光熱產業聯盟)和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三家單位,對中國光熱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摸底,為最終出臺行業政策提供參考。
光熱產業聯盟稱,截至7月15日,他們共發出124份調研表,其中107份已收到回復。同時,專家組還現場調研了12家典型企業,數據分析表明,支撐塔式和槽式太陽能熱發電兩種技術路線的加工制造產業鏈雛形已形成,目前國產化率可達90%以上。
應該給光熱一個怎樣的電價?業界已給出多份提案,建議的價格區間,基本集中在1.3元/度至1.4元/度。今年初的全國工商聯政協提案中,建議光熱電價為1.38元/度。中廣核太陽能光熱研發中心主任邱河梅也在今年早些時候建議,光熱電價應不低于1.35元/度,并且配以優惠的稅收政策。
根據光(guang)熱(re)產(chan)業聯盟的(de)測算,目前光(guang)熱(re)平(ping)均發電成本為(wei)1.38元/度。
不過,多位受訪的權威專家透露,即將推出的一批光熱示范項目電價將肯定會低于上述預測區間。“主要是考慮到示范項目的意義,以倒逼投資者壓縮成本,同時避免因價格過高,重蹈光伏過熱發展——產能過剩的覆轍。”
現階段如何確定光熱發電的價格,業界有兩種看法。其一,所有的光電示范項目應該執行統一電價,然后在示范項目經驗的基礎上出臺光熱標桿電價;其二,示范項目條件有別,應該堅持“一事一議”原則,這有利于對產業形成扶植作用。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孫銳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階段不具備出臺光熱標桿電價的條件。比較好的辦法,是根據具體項目情況,按照還本付息加投資方回報的原則確定上網電價。
孫銳認為,光熱發電與光伏發電存在明顯的差異,前者要復雜得多,比如技術路線的多樣性、儲熱時間的長短、廠址實際的太陽直接輻射強度、氣溫、風速等等,都會對光熱發電工程投資和運行經濟性產生影響。“應該經過示范工程建設和運營,取得經驗后,再研究上網電價問題。”
光熱優勢何在
光熱與光伏雖然同屬利用太陽能發電,但在技術原理上有很大差異。前者是將太陽輻射直接轉換成電能;后者主流的技術路線是通過聚光收集熱能轉換成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這與傳統火電廠和核電廠的發電方式類似。
出于熱能收集方式的不同,光熱發電還分為塔式、槽式、碟式和線性菲涅爾式四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據了解,中國即將推出的一批光熱示范項目以塔式和槽式為主。根據光熱發電大國美國和西班牙的實踐經驗,這兩種技術路線商業化程度最高,已到可以推廣應用的階段。
而其他兩種技術,目前未實現商業化。瑞典科林潔能公司正嘗試在中國市場推廣碟式光熱發電,該公司大中華區總裁歐睿龍告訴《財經》記者,“無論在技術成熟度還是工業化方面,我們都已經做好了大規模商業化的準備”,“鄂爾多斯的110kw的示范項目于2012年9月發電,近兩年的實踐經驗增強了科林潔能在中國市場發展碟式斯特林光熱發電的信心。”
歐睿龍強調,與槽式和塔式相比,碟式光熱發電成本中人工費用和土建費用比例較少,加之生產標準化和產業化,預計在未來這項技術的成本下降速度將更快。各種技術路線都應該加以應用,最終由市場做出選擇。“光熱將肯定具備與光伏競爭的實力,我對中國的光熱市場和碟式光熱發電的未來非常有信心。”
相比光伏發電,光熱發電擁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電網友好性。考慮到光伏的間歇性,大規模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