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 | 0評論 | 6902查看 | 2014-06-16 15:29:00
“你們什么都可以問”——專訪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
陸啟洲對執掌中電投七年做了詳細梳理,回答了備受關注的水電、核電項目投資以及中電投可能面臨的重組等問題,對任內投資失誤也未做回避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中電投)總經理陸啟洲,是電力央企高管中少見的個性化人物。五大發電集團的一把手普遍低調,鮮有公開言論出現,普通民眾甚至對他們的名字都知之甚少。
但陸啟洲有著與外界主動溝通的強烈欲望,也長于此道。在彭澤內陸核電和緬甸密松水電兩大項目處于爭議漩渦時,他屢屢公開發聲,向外界闡明中電投的立場。
今年下半年,年滿63歲的陸啟洲將到點退休。5月中旬,他選擇接受《財經》記者專訪,對執掌中電投的七年歷程做了詳細梳理,對備受關注的水電、核電項目投資以及中電投可能面臨的重組等“敏感”問題一一作答,對任內的投資失誤也未做回避。
《財經》:你在執掌中電投的七年里,和其他發電集團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清潔能源占比非常高,為什么中電投會選擇這樣的發展路徑?
陸啟洲:到今年5月18日,我在中電投工作整整七年了,馬上就要退休。七年間,清潔能源戰略確實是中電投一個特色,不過這條發展路徑在我來中電投之前就已確定,這和公司的歷史有很大關系。國家制定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時,劃給中電投的資產規模較小,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和其他發電集團拼規模,必須走差異化道路,才能發揮比較優勢。
中電投實行清潔能源發展戰略,是從進入核電領域開始的。因為核電投資強度大、周期長,這樣就自然而然帶領整個集團向清潔能源轉型,再加上中電投水電比重比較高,清潔能源發展的傾向非常明顯。
近年來民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日趨嚴格,中電投清潔能源戰略也越來越堅定,現在核電、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都是我們重點投資的方向。中電投現在70%的投資投向了清潔能源。我剛來中電投時,清潔能源比重是24%,到2013年底已達34.19%。我們的規劃是到2015年達到40%、2020年達到50%。
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就可以了。中國以煤為核心的能源消耗模式,在可以看到的時間內不會有大的變化,不可能全部放棄。在中電投的清潔能源戰略中,應該還有煤電的清潔化。
《財經》:2011年中電投大舉進軍光伏產業,現在光伏發電規模已是全球第一,當時做出這樣的戰略選擇,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陸啟洲:2010年時,我們對光伏行業做過一些分析,結論認為光伏是一個成本遞減的產業,同時“可再生能源的資源”也不可再生。2011年光伏發電站項目特許權招標,13個項目中電投拿下7個,就是因為我們看到那幾個項目的光照資源條件都非常好。
發展光伏發電,中電投有先天優勢。我們在光資源充沛的青海地區有1000萬千瓦水電裝機,光伏電站可先接入水電站再輸入電網,不需要額外的電網投資。黃河上游的水電調峰能力非常強,實際上就把水電站變為抽水蓄能電站,幫助光伏電站調峰。
這個思路下,水光互補以1∶1進行配置完全沒有問題。我們不會滿足25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裝機。總結一下,中電投發展光伏的思路有二:一是占領資源,二是發揮水光互補優勢。
《財經》:你入主中電投時,恰逢煤電矛盾日趨激烈,發電集團紛紛進軍煤炭,但現在煤炭日子卻比較難過。受制于體制不順,發電集團所作出的決策,貌似更多的是在不停適應市場變化,而非出于自身既定的戰略選擇。
陸啟洲:“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是中電投這些年另一個重要的發展思路。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啟動后,煤炭市場化程度遠高于電力,煤電矛盾日益激烈,迫使發電集團開始進入上游煤炭行業,盡可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時煤炭正處于“黃金(1283.00, 8.90, 0.70%)十年”,進入上游的成本非常高。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五大發電集團都有了一定的煤炭產能,中電投也不例外,煤炭產能到2013年是7400萬噸,這個數字是比較高的。
由于電力并未完全市場化,煤電成了零和游戲。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能源消耗的增速也在下降,目前中電投的煤炭板塊雖然不虧損,但是盈利水平下降較大。
發電企業的商業環境有些特殊。電力市場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與此同時,發電集團之間的競爭又很激烈,屬于競爭性行業。作為企業,肯定要追求利潤,國資委也有考核要求。在不能左右市場的情況下,只能左右自己的行為,拿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市場,無論進軍上游(煤炭產業)還是下游(高耗能產業),都是為了適應市場。
中電投這些年當然也避免不了這個情況。另一方面,我們也基于自身的物質基礎,選擇了清潔能源發展戰略。
《財經》:出于環保考慮,國家對火電建設嚴格限制。很多電力行業人士認為國家對火電的一些控制措施過于嚴厲,短期內大規模上脫硫脫硝設備,面臨很大經濟壓力,包括控煤政策也應重新考慮,你是否也持相同觀點?又如何看待火電的前景?
陸啟洲:這方面我們做過測算,電力行業的煙塵排放量占全國15%左右,二氧化硫占比為40%左右,氮氧化物占比也是40%左右,確實是一個最主要的排放源。
但是火電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更大。相比較其他行業,電力的單位排放強度比較低。而且近九年,火電的絕對排放量一直在下降,這說明最近幾年空氣質量的突變,火電并非最主要因素。但無論如何,火電是主要的污染排放源之一。
說國家對火電控制措施過于嚴厲,我不這樣認為。先抓容易抓的、最好抓的,這是正確的做法。什么最好抓?顯然是火電,效果立竿見影。火電確實是主要污染源之一,而且產業集中度高,你把大的污染源抓住,問題解決了,再騰出手來去抓小魚小蝦,這個邏輯沒有問題。
脫硫脫硝投入肯定很大,但這個不能光算經濟賬,一算經濟賬就不用干了。央企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社會賬、國家賬。從速度和力度上講,中電投對自己的要求比國家要求的標準還要高,一定要盡可能趕在前面完成。
火電機組既然長期存在,就要在高效發展上做文章。主要的方向有二:一是提高機組的熱效率;第二是低排放,環保標準一定要嚴格,用全世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要求火電,這是正確的思路。
《財經》:五大發電集團中只有中電投擁有核電業主資質。如何運用好這一優勢?中國大多數核電市場為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占據,中電投如何后來居上?
陸啟洲:從大趨勢來講,中(zhong)國肯定要發(fa)(fa)展核電(dian)。現(xian)在中(zhong)電(dian)投的思(si)路(lu)(lu),一個是適(shi)應國家的核電(dian)發(fa)(fa)展思(si)路(lu)(lu),優先布(bu)局沿海廠址,另外把(ba)內陸廠址保護好,等(deng)待時機成熟。
從中電投自身來說,這段時間正好可以解決以前存在的問題——人力資源跟不上發展速度。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儲備核電人才。在中電投清潔能源里,核電資產僅次于水電,將來會超過水電。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核電機組在運1400萬千瓦,在建1000萬千瓦,中電投一定會在確保核電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核電牌照,推進差異化發展。
《財經》:業界盛傳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將和中電投合并,真有其事?
陸啟洲:雙方確有這個意向,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個人認為,如果兩者合并,不是規模擴張,而是價值互補。從一個公司來講,決定一個公司長遠競爭能力的是兩個,一個是核心板塊、核心主業的連續盈利能力,第二個是核心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這兩個因素決定企業長遠發展。兩個企業重組,恰恰是在這兩個方面都得到了強化。
不過,兩家公司合并也有一些必須面臨的問題。一是必須重新研究制定新公司的發展戰略,這是很大的變化;二是企業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