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SPPLAZA光熱發電網 | 0評論 | 4780查看 | 2014-04-09 22:24:00
CSPPLAZA光熱發電網報道:4月9日,第八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宣布本屆論壇將于6月7~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期間將舉辦第四屆太陽能光熱發電分論壇,分論壇的承辦方之一中海陽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陽)執行總裁趙鶴翔出席了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趙鶴翔在此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光熱發電進入商業化、規模化大發展的障礙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shi)電(dian)(dian)價因素,實現商業(ye)化大(da)規模(mo)發展(zhan)的(de)(de)前(qian)提條(tiao)件是(shi)光熱電(dian)(dian)站(zhan)本身應具(ju)(ju)備一(yi)定的(de)(de)經濟效(xiao)益(yi),并能帶動整個產業(ye)鏈(lian)向(xiang)前(qian)發展(zhan)。目前(qian)雖然光熱發電(dian)(dian)具(ju)(ju)有基礎(chu)、穩(wen)定、可調度(du)等(deng)諸多其他類(lei)別新能源不(bu)太具(ju)(ju)備的(de)(de)優(you)勢,但在(zai)無(wu)電(dian)(dian)價的(de)(de)情況下,無(wu)法進行經濟效(xiao)益(yi)的(de)(de)測算。
其次是技術的實際檢驗應用因素,目前,國內已具備生產太陽能熱發電的關鍵裝備能力,部分部件也具備了大規模商業化條件,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鏈逐步形成。尤其以槽式真空管和玻璃反射鏡更為突出,中海陽的反射鏡產品去年正式下線,并已經通過國際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認證,且已經投入到幾個實際項目的運用中;但仍缺乏實際大型商業化項目的使用經驗,產品的性能、質量還沒有得到真正的大規模現場實裝檢驗。
比起關鍵設備制造,光熱電站“系統集成技術”則更為缺乏,目前國內還沒有商業化運行的大功率光熱電站,整體系統設計能力和集成技術、太陽能熱發電站系統模擬及仿真技術均剛剛起步,缺乏電站建設運營經驗和能力。雖然中海陽技術團隊通過這幾年的潛心研究,已基本擁有了一套光熱電站系統集成技術,但也需要通過商業化電站實戰方能得到全方位檢驗。
再次是資金因素,光熱發電具有規模化效應,隨著裝機容量的增加,經濟效益會得到充分顯現,但是商業化運營電站的裝機規模至少要在50MW以上,經濟規模效益優異的最好能超過一百兆瓦,這樣規模光熱電站的初期投資一般在十億元人民幣規模以上,故資金需求量也會是一個制約因素。
而對未來光熱發電產業如何走向成熟這一問題,趙鶴翔認為,從目前能源局釋放的信號來看,是要通過示范項目的形式來為光熱電價探路,最后形成統一的電價政策。通過示范項目進行電價的摸索與探討,這是一個相對合理和科學的方法,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從初創摸索期到成熟期的過程,光熱電價也應該是這樣一種探索模式;參照國外光熱發電的成功經驗來看,通過示范項目的形式的確能夠加快光熱產業的發展;但如何通過示范項目快速而平穩地推動光熱發電的產業化是個需要全面統籌的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切忌急功近利”。建議應該以技術為基礎,市場為牽引,質量為保障,有統籌和前瞻性的進行行業約束,讓光熱發電產業真正走上良性健康發展的道路。
本屆光熱發電分論壇將由中海陽和首航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這也是中海陽連續第四年牽頭承辦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