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 0評論 | 5221查看 | 2014-04-08 10:29:00
“從現在來講國外的經驗有很多是可以借鑒的,但是無論是從光能、光伏還是風電來看,最終還是要通過中國制造來降低成本。”在近日舉行的“2014光熱發電中國聚焦”會議上,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工程師徐海衛如是說。
也有光伏分析員預計“到2020年全球光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約為7.1吉瓦,中國光熱發電裝機約為300~400兆瓦”。盡管如今光(guang)熱發電(dian)的“火熱”程度遠(yuan)不(bu)(bu)及光(guang)伏產(chan)業,不(bu)(bu)少“仁人志(zhi)士”仍在為中國的光(guang)熱發電(dian)產(chan)業努(nu)力著(zhu)。這其中(zhong),“如何利用(yong)中(zhong)國制造降低光熱發電成本”成為焦(jiao)點話題之一。
以項目促需求
國家能源局下半年有望出臺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指導電價,并啟動一批試點示范項目。
“我很樂觀。”美國亮源公司高級副總裁Jose Barak在討論中國制造問題時說,“在槽式光熱發電方面,已經有七八個中國企業有運作了,至少有5家企業生產的反光鏡質量很好。我們的員工去這些工廠訪問過,工廠里的組裝看起來都很現代。”
他表示,一家中國廠商制造的反光鏡前不久剛在亮源公司的測試區作了測試,效果很好。Jose Barak說:“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優秀的廠商組織起來,讓他們為光熱發電市場提供產品。”
同樣樂觀的還有徐海衛。“現在一些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參與光熱產品的生產研發,最典型的是集熱管價格的降低,它與‘中國制造’有很大的關系。此外,目前熔鹽泵、電熱件等組件的生產開發都有一些中國廠商參與其中。”徐海衛說。
但是,如何才能調動更多廠商,使國內光熱市場成長起來?“我們需要一個好的項目吸引更多制造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徐海衛說。
他認為,成本能不能降低,主要是看是否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因此在市場尚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需要盡快有政策的激勵,開展一些示范項目,形成一定的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有消息透露,國家能源局下半年有望出臺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指導電價,并啟動一批試點示范項目。
“肯定要先有項目,緊接著才會有設備生產廠商的跟進。沒有哪個廠家會做一堆設備出來等著市場。”美國再生能源集團大中華區合伙人傅可夫說。
以標準成規模
如果設備、部件不能標準化,就很難大規模地生產,成本就很難降低。
“你們的每個項目都需要定制產品,尺寸之類的指標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都得根據你們的參數要求來做,有沒有一種可能在我們這個行業統一建一個標準,這樣可能在降低成本方面也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會議的小組討論尚未結束,一位來自德國的光熱器件廠商蔡先生忍不住“吐槽”。
其實,這一問題反應了不少廠商的心聲。技術標準的問題正困擾著光熱“中國制造”的發展。“如果設(she)備、部件不能標準化,就很(hen)難(nan)大規模地生產,成本就很(hen)難(nan)降低(di)。但現如今(jin),制造標準、認證體系都沒有辦法統一。”深圳市愛能森科技(ji)有限公司總裁李珂說(shuo)。
目前,僅光熱發電的技術市場就包括四個技術流派——槽式、塔式、盤式、菲涅爾式。
對此,傅可夫表示,在規格層面,光熱產業技術流派多,大規模生產難度大。更何況同一技術流派的企業間的標準也不同,這使廠家很難通過規模化的生產同時支持兩個企業的工作。
不過,對于這一問題,傅可夫并未感到太犯難。“將來,隨著技術經濟發展,最終大家可能還是會統一到一個規格上,這對設備生產也將有很大幫助。”傅可夫說。
“技術不同,技術路線不一樣,要求就不同。我們正在槽式領域做一些標準化工作,使其具備類似的規模、配置。”Ener-T International的總裁Yehuda Harats說。
以合作攢經驗
借鑒國外經驗、參與國際合作,也成為我國光熱制造能降低成本,走進“天堂”的道路之一。
“要么上天(tian)堂,要么下地獄(yu)。”會議上,Cargo Solar Power公司的項目(mu)總裁Vimal Kumar引用了(le)這么一句印(yin)度諺語,“光電領域也(ye)是如(ru)此,如(ru)果你不(bu)(bu)去(qu)做事(shi),不(bu)(bu)去(qu)建項目(mu),不(bu)(bu)去(qu)學習,不(bu)(bu)去(qu)花錢(qian),很快就會死掉。”
在專家們看來,與建項目、立標準一樣,借鑒國外經驗、參與國際合作,也成為我國光熱制造能降低成本,走進“天堂”的道路之一。
“對于光熱發電而言,時間就是金錢。”傅可夫認為,并非所有產品都必須依賴于自主研發,“外國一些公司在這個行業里已經積累了超過30年的經驗,有些經驗國內是可以借鑒的,沒有必要所有東西都自己重新做一遍。”
李珂表示,國內光熱發電企業在基本技術方面并不欠缺,但在整個生產經驗和工程經驗方面是稀缺的。所以如果國內項目上得沒那么快,企業可以考慮參與國際性項目,以求增長經驗。“哪怕會付出一點代價,也是值得的。”李珂說。
Vimal Kumar表示,過去兩三年里,大家都在看印度光熱市場的發展,起初很多人認為印度市場是失敗的,但現在看來并非如此。“從商業層面來說,過去兩三年里,我們獲得了很多減少成本的經驗,還能在降低成本的時候保證不折損質量。中國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有高素質的員工,要在學習中探索減少成本的可能。”
“中國一定要利用這些國際經驗,并不是非得從頭設計制造一切屬于自己的東西。” Jose Barak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