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 0評論 | 5186查看 | 2014-01-21 10:59:00
近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市長王安順在“經濟發展專題座談會”上透露,北京將投入7600億元治理PM2.5。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這個投資規模在全球范圍內都罕見,高污染公司將會增加成本,治污企業將得到機會。
馬軍表示,政府大概要拿出2000億~3000億元資金,剩下的是企業配套,但由于投資還沒有細化,因此不清楚具體投向,不過根據霧霾來源分析,投資可能用于公共交通、揚塵、工業廢氣、燃煤。其中煤改氣、工業廢氣治理都需要大筆投資。
這還僅是北京市計劃要投入的資金,大氣污染是各地政府重點關注領域。去年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規劃》提出,到 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日前環境保護部與各省區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各地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預計還有更多地區公布投資計劃。
昨日資本市場已做出反應,空氣治理概念股明顯強于大盤,先河環保漲停。馬軍認為,霧霾產生的原因是排放和擴散到空氣中的PM2.5等顆粒物,已經排放到空氣中的顆粒物很難干預,控制排放是必然選擇。
平安證券分析師于振家認為,政府治理大氣污染給上市公司創造的機會主要在兩個領域,一個是監測,一個是脫硫脫硝除塵。他認為今年相關上市公司業績分化將加劇,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部分公司基數效應顯現,加上大量競爭對手涌入,持續獲得訂單的能力有待考驗。他認為值得關注的上市公司有脫硫除塵的龍凈環保,在線監測的雪迪粒、先河環保。
馬軍認為,空氣污染具有流動性,北京的污染源并不僅限于北京,聯合治理意義更大,在北京投資1萬元的效果可能沒有在河北省投入1萬元明顯。“實際上,在山東、河北等地的高污染企業只要嚴格按照現行標準,污染排放就能立即降低60%~70%。”他說。
馬軍認為,這對有些企業是機會,但對有些企業而言,則是生死存亡的考驗,以前企業環境污染的成本讓外界承擔,現在要增加環保投入,包括一次性設備投入和運行投入,有些企業可能因此被淘汰。
治理空氣污染首先要弄清楚來源,在學者們眼中,霧霾來源還是一個難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彤表示,汽車尾氣構成霧霾的20%~30%,但是顆粒物在空氣中的化學反應,使得污染來源并不那么容易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