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 0評論 | 5206查看 | 2013-12-25 09:13:25
前言:“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用毛主席這句膾炙人口的詩詞,描繪中國光伏業的跌宕沉浮,似乎十分貼切。
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假借“反傾銷、反補貼”的偽裝,美國、歐洲針對中國光伏業發起的貿易“侵略”漸趨白熱化,一度致使這一曾令國人頗感自豪的新興產業四面楚歌。
這一年,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光伏業的媒體人,《證券日報》記者親歷并記載了這一切的發生。而今回眸,最值得稱贊且驕傲的是,全國各界在群策群力抨擊、反制貿易壁壘之丑惡行徑的同時,卻沒有忘記自我修煉,反躬自省。
或許正基于此,以及心中對中國光伏業的那份赤誠,記者堅信,中華民族有能力在神州大地上培育出傲視全球的光伏事業。未來,憑借太陽能應用與生俱來的優勢,以及光伏、儲能等技術可期的突破性發展,“太陽能+儲能”甚至有機會顛覆傳統模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替代能源。
雖然對未來的信心溢于言表,《證券日報》記者卻亦欲借該專題報道之機,為中國光伏業提個醒:“風雨”之后,2013年底的裝機熱潮并不意味著“冬去春來”,或者說中國光伏業迎來的只是一個“人造春天”,一次喘息的機會而已。稍有懈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就在即將來臨的2014年,中國光伏業仍將面對重重危機。
總理關注
平定“雙反”之亂
光伏業曾是一個令國人頗感自豪的產業。在這片神州大地上,中華民族用它特有的智慧與勤勞,僅用短短10年時間,便締造了一個令大洋彼岸光伏“鼻祖”們為之一驚的成長神話。
要知道,相比中國,美國、歐洲潛心鉆研光伏技術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70年前。
驚訝過后,一直在光伏技術乃至科技領域都“自命不凡”的美國人、歐洲人感到了空前的不安。他們最終決定采取早已被嗤之以鼻的貿易壁壘手段,圖謀“侵略”中國光伏業,遏制其發展,以達到繼續掌控全球光伏市場話語權的目的。
2011年10月,美國率先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板發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掀起了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首輪攻擊。
2012年3月,盡管國內業界積極抗訴,美國商務部卻一意孤行,初步裁定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繳最低2.9%、最高4.73%的懲罰性“反補貼”關稅;在此基礎上,2012年5月,美國商務部又進一步做出了向中國光伏產品征繳最低31.14%、最高249.96%懲罰性“反傾銷”關稅的初步裁定;2012年11月,美方意料之中地對外宣布了“將對中國光伏產品征繳18.32%至249.96%‘反傾銷’關稅,及14.78%至15.97%‘反補貼’關稅”的終裁結果。
就在美國“雙反”擾得中國光伏業心神不寧之時,歐盟又默契地與美國打起了配合。2012年9月先行放出“擬啟動對華光伏太陽能產品(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反傾銷’調查”的風聲后,隨即于2012年11月正式宣布“反傾銷”調查立案。
如果說美國對華“雙反”還只是令中國光伏業心神不寧的話,歐盟“雙反”則猶如致命一擊,幾乎令其命懸一線。
截至2011年底的數據顯示,歐洲光伏市場占據了全球30%的份額,而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有將近70%出口至歐洲。可以說,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光伏產業幾乎就是為歐洲市場量身定制的。
面對歐盟的突然“變臉”,我國商務部、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甚至是外國同行,為了化解中國光伏之危局,也為了維護全球光伏市場的穩定,果斷采取了一系列抗辯、聲明甚至反制措施。
最終,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及親自坐鎮指揮下,2013年7月,商務部傳來好消息,中歐雙方已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2015年前,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價格下限將被設定為0.56歐元/W,總量則被限定為7GW/年。
相較起初“中國輸歐光伏產品將被征收47.6%懲罰性關稅”的預期,“價格承諾”絕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同時,不要忘記,在2013年,能勞總理親自出馬的產業,除高鐵以外,恐怕也唯有光伏,這也是中國光伏業的驕傲。
更為值得自豪的是,“雙反”的切膚之痛沒有擊垮中國光伏業,反倒令其痛定思痛。業界深刻認識到,產業發展絕不能“依存于他人”,中國必須建設屬于自己的光伏應用市場,并積極開拓新興光伏市場,以謀全球化布局。
至此,在各界的通力合作下,2013年,困擾中國光伏近兩年時間的“雙反”之亂得以平息。
系列新政發力
力挺分布式光伏
正是汲取了“雙反”之亂的教訓,使得管理層及業界加速建設中國光伏應用市場的意愿愈發迫切。
事實上,在2013年3月至今的將近10個月時間里,管理層已針對扶持光伏業健康發展,高規格、大規模、強力度地出臺了一系列新政,其所涉及的領域,涵蓋了光伏產業上下游、并網、金融配套等等,幾乎無所不及。
其中,“2014年我國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擬定為12GW。其中,分布式光伏8GW”、“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被定為每千瓦時0.42元”和“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這三項數字和新規都對中國光伏業頗為關鍵。作為系列扶持政策的有力抓手,它們奠定了中國光伏業未來大發展的基石。
這三項中的第一項,來自于國家能源局11月份發布的《關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而后兩項,則來自于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8月發布的《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
那么,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根據12月5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0GW,其中光伏電站新增7GW,分布式光伏發電新增3GW。
相對于此,2014年,在光伏新增裝機容量上,管理層設定了較2013年高出兩成的總目標;更計劃將分布式光伏占新增裝機的比例,由2013年的30%快速拉升至將近67%。
一葉知秋。管理層顯然已下定了大力發展光伏業的決心,且力度之大,令諸多兄弟產業都望塵莫及。同時,分布式由此被確立為未來中國光伏應用市場的主線。
除了這組體現管理層發展光伏基調、方針的數字外,上述三項新政中的后兩項也意義非凡。
首先“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電價補貼標準被定為每千瓦時0.42元”,意味著光伏發電在商業用電約1元/度(全國各地電價平均值)成本的基礎上,還可以拿到0.42元/度補貼。依此計算,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部分,業主方
實際得到了約1.42元/度的實惠,而“余量上網”部分,理論上僅可實現0.8元/度-0.9元/度的營收(全國脫硫火電上網電價均值0.4元/度,加之0.42元/度補貼)。
與管理層提出“分布式光伏比例由2013年30%快速拉升至將近67%”的初衷一致,給予分布式光伏發電0.42元/度的補貼,清晰地展現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勵分布式,又側重鼓勵自發自用”的戰略思路。
而至于“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之規定,作用有二:其一,為金融機構清晰地勾勒出了光伏電站(大型地面電站)的盈利水平,打通了投建光伏電站的融資渠道,為電站資本化、證券化提供了條件;其二,這一規定直接引發了2013年年底的光伏電站搶裝潮,提升了清潔能源——光伏發電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電站搶裝潮起
當心“沖動的懲罰”
始于今年8月,還沒從“雙反”陰霾中徹底走出,光伏行業便得到“集中式光伏電站全國分為三類(按日照時長劃分),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上網電價)”的好消息。
不過,除此以外,記錄此則新政的文件——《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中還有另一項規定,即“分區標桿上網電價政策適用于2013年9月1日后備案(核準),以及9月1日前備案(核準)但于2014年1月1日及以后投運的光伏電站項目,電價補貼標準適用于除享受中央財政投資補貼之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標桿上網電價和電價補貼標準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
簡言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