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能源洞察 | 0評論 | 4219查看 | 2013-10-30 17:41:46
對于政客和企業管理者來說,能源獨立的構想“看起來很美”。但暢想容易,實現卻很難——這也就間接解釋了為何從上世紀40年代起,美國不論怎樣努力,始終無法擺脫“石油進口國”的稱謂。
“能源獨立”被咨詢機構和一些智庫鼓吹的成分更大,但事實數據卻并不支持這一說法。
最近,曾經預言過全球石油出口收縮的Jeffrey Brown使用簡單算術證明,美國為維持目前的產量已經“應接不暇”,更不必說實現所有石油和天然氣自給自足。
Jeffrey Brown是一名獨立石油地質學家,管理著一家勘探合資企業。近期他表示,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估計,最近4周平均原油生產率約為760萬桶/天,煉化達到1580萬桶/天,平均凈原油進口為800萬桶/天。在目前的生產問題上,如很多人注意到的一樣,美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頁巖領域中石油天然氣的產量遞減率居高不下。
假設美國的原油產量遞減率為每年10%,那么在未來10年中,美國需要有10個新的巴肯油田才能維持現有產量。花旗銀行的研究機構視美國天然氣產量遞減率為24%,那么美國需要30個新的巴奈特頁巖田(Barnett Shale),才能在未來10年中維持產量。可見,維持現有產量將耗費巨額精力和資金。
實際上,自2012年初,美國天然氣產量已經保持平穩,原油產量持續走高。但美國仍然需要生產目前產量的2倍多才能滿足全國的能源需求。
有一點不能忽視,所謂的美國能源獨立更多與石油有關。美國煤炭產量已經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能夠滿足美國消費需求。而美國天然氣消費量中,自1990年至2010年,平均約16.8%來自于進口。美國幾乎所有天然氣進口都來自其北方的鄰居兼長久以來的同盟——加拿大。
2011年和2012年,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占比分別跌至14.2%和12.5%。因此,按照這個趨勢,美國有可能通過提高本國產量而將天然氣進口占比降低至0。然而,現有天然氣井的產量遞減非常嚴重,讓很多人懷疑產量能否攀高并維持穩定。
反觀石油方面,1990年至2012年間,為了滿足國內石油消費,美國原油和石油產品進口占比約為54%。2012年,平均進口占比降到48.3%——這是個進步,但遠不足以使美國達到能源獨立的程度。
數據使人們能夠清楚看到美國能源獨立其實更多的是石油獨立,但這個前景并不樂觀。
Jeffrey Brown指出,上世紀80年代,因為在阿拉斯加發現普拉德霍灣擁有巨大石油儲量,美國石油產量得以大幅上升,華盛頓因此一度做過“能源獨立”的美夢。但普拉德霍灣自1988年起開始出現產量遞減,并持續至今。這個前車之鑒不得不引起業內關注,因為歷史很有可能重演。
由于水力壓裂技術和水平鉆井技術的發展,美國石油產量增長明顯,但這種增長僅僅能夠維持一時。同時,產量遞減是一個無法回避和克服的障礙,美國原油產量將繼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再次下滑。
有人辯駁認為,現在美國石油行業的技術、資金、運維等方面的成熟和支持能夠使美國有效規避上世紀發生過的產量遞減,將產量維持在穩步增長的節奏上。
對此,Jeffrey Brown堅信,現有頁巖油井的產量遞減將導致數年后產油量下降,而新井所產油量僅夠用來填補舊井的產量遞減。直到產量能夠與目前水平持平之后,剩余石油產量才能貢獻于產量上漲。很多人認為,對于新井來說,既補貼舊井產量,又提振總石油產量,幾乎是不可能的。
同時,Jeffrey Brown斷言,美國原油產量將不會超過960萬桶/天——這是美國在距今40多年前創下的成績。產量遞減永遠走在產量上漲的前方,后者疲于追趕,但效果甚微。
更為諷刺的是,很多石油峰值論者一邊視美國為“石油峰值”的典型,一邊叫囂著美國將實現能源獨立,這是根本行不通的邏輯。
石油的時代仍在繼續,但對于全世界來說,石油峰值的腳步已經趨近。這意味著,人們正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欣賞石油樂觀論者的靡靡之音,卻很可能失去為“后石油峰值時代”做足準備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