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 0評論 | 5488查看 | 2013-10-23 08:47:00
能源(yuan)(yuan)生產和消費(fei)革命是黨的(de)十八大報告(gao)提出的(de)重要(yao)戰略思想,是生態文明建(jian)設的(de)重要(yao)內涵,是全面(mian)促進資源(yuan)(yuan)節約的(de)重要(yao)手段(duan)。能源(yuan)(yuan)生產和消費(fei)革命是長(chang)期的(de)戰略任(ren)務,代表的(de)是未來(lai)數(shu)十年能源(yuan)(yuan)發展的(de)方(fang)(fang)向和趨勢(shi)。能源(yuan)(yuan)革命的(de)方(fang)(fang)向是逐步構(gou)建(jian)“多能互補、供需(xu)互動、市場主導、宏觀調控”的(de)現代化(hua)能源(yuan)(yuan)體系。
1.多能互補將是我國能源供給方式的重要特征
未來數十年,能源種類多樣化發展將改變建國60多年來煤炭、石油、水電等常規能源長期占90%以上的生產和消費格局,清潔能源將獲得更大發展。同時,各類能源間的互補、替代、耦合和協調將日益深化,主要體現在:
(1)能源生產和供應方式將從集中式大規模生產為主的模式逐步向“集中式供應與分散式就地利用相結合”發展,規模因地制宜。分布式能源以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為主。
(2)清潔能源對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逐步替代。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持續規模化發展,要求傳統能源的協調配合,不斷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接納能力。
(3)能源載體方面,除了天然氣有較大部分可用于原料和終端消費外,其他清潔能源勢必以電能為主要能源載體加以生產和利用,一次能源轉換成電能的比例將穩步提高。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比重達到42%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左右。
(4)能源生產技術革命主要體現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也包括日益多樣化的能源生產技術集成和耦合,如風水互補、水光互補等。常規能源轉換和利用技術將漸進式改進。
(5)傳統能源行業分割和壁壘將逐步消除,綜合性能源集團成為能源企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2 .供需互動將成為我國能源消費的新型模式
能源革命要求徹底改變傳統能源工業模式,變千方百計保供應為控制能源需求總量,變以供應側為主導為供給側和需求側高度融合、協調配合。
(1)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斷提高,將給傳統的能源供需平衡模式帶來嚴峻的挑戰,迫切要求需求側能夠適應并響應供給側的變化和限制。
(2)我國未來能源需求總量和增量都很巨大,更需要推動需求側能源革命,減少路徑依賴,摒棄敞開口子保障能源需求的供需平衡模式,創建適應供給側承受能力和限制的新型消費模式,充分發揮需求側在平衡供需、降低能源需求增速等方面的戰略作用。
(3)能源用戶日益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也要求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向互動,通過需求側響應加大用戶參與力度,也有利于促進能源企業創新商業模式,還能夠減少供給側(包括生產和輸送)不必要的投資,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和供給安全。
供需互動需要從政府層面和用戶層面分別組織實施。其中,用戶層面的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支持分布式能源發展,讓需求側積極參與能源市場和供需平衡,根據市場信號響應上游變化和限制,自主決策能源消費(包括節能)、生產、儲存和買賣交易。
3. 市場主導、宏觀調控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保障
能源市場化和政府能源管理改革是能源革命的關鍵,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共同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1)能源市場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將逐步發展成全球第一大進口能源消費國,是各資源出口國的重要目標市場,必然在今后的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更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家戰略能力的不斷提升,更多地利用國際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成為必然,傳統的替代進口等產業發展思路需要揚棄。
(2)能源市場化改革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改革基于傳統能源特點建立起來的現有能源管理體制,逐步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過度,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而不是行政措施,更有效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價格合理、清潔高效的能源產品。
(3)能源市場是實現供需互動、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經濟杠桿是最大的驅動力,能最大限度地調動需求側積極性,參與能源市場和供需平衡,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和供給安全。
將來,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最重要的領域是具有網絡經濟特性的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要充分放開競爭領域,強化網絡運營的政府監管。
多能互補要求以電力作為核心能源載體
1. 電力行業發展必須與我國發展階段相適應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領域電氣化深度和廣度的不斷發展,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持續攀升,電力消費增長將持續較長時期,這是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客觀要求。
2012年,我國人均用電量約3660千瓦時,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水平,遠低于目前中等發達國家人均7000~8000千瓦時的水平。據預測,2020年我國電力需求將達7~8萬億千瓦時左右,是2010年的1.67~1.91倍,這和發達國家基本穩定的電力需求特征截然不同。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在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后,能源消費有望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而電力消費仍將持續增加,展望2050年,我國電力需求可能達到12~15萬億千瓦時。因此,在未來較長歷史時期,我國電力行業都將面臨艱巨繁重的發展建設任務。
2. 電力行業必須適應和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和各類分布式能源發展
2012年底天然氣發電、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6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二,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超過3.2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今后數十年,我國清潔能源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電力行業發展必須順勢而為。
清潔能源大發展也促使電力供給方式逐步轉變為“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結合的模式。要求電力行業一方面要在集中供應側接入更多的清潔能源,如氣電、水電、核電、風電基地等,另一方面更要在需求側和配電網接入更多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包括分布式發電、需求側響應、儲能等),實現多能互補、物盡其用、因地制宜的電力生產、輸送和消費格局。
長遠來看,分布式能源的持續發展必然會在配電網和零售側形成“多賣多買”的全新格局,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電力市場。另外,分布式能源對傳統集中式發電最直接的影響是對電量的爭奪,以德國為例,2012年底光伏裝機達3264萬千瓦,基本上都是分布式發電,平均容量不到30千瓦,占電力消費比重已達4.7%。
供需互動要求發展智能電力系統
供需互動的能源消費模式要求匹配電力生產和消費的空間格局和時間分布,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電力交易瞬時完成的特點必然要求發展智能電力系統。
1 .電力發展必須匹配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時空分布差異
我國電(dian)(dian)力發展必須基(ji)(ji)于一次能(neng)源(yuan)(yuan)資(zi)源(yuan)(yuan)與生(sheng)產(chan)力布局不(bu)平衡的(de)(de)基(ji)(ji)本國情(qing),滿足能(neng)源(yuan)(yuan)大規模、跨(kua)區域配置的(de)(de)需要。未來(lai)我國能(neng)源(yuan)(yuan)生(sheng)產(chan)中(zhong)心將不(bu)斷西移(yi)和北移(yi),大型煤電(dian)(dian)基(ji)(ji)地(di)(di)、水電(dian)(dian)基(ji)(ji)地(di)(di)、風(feng)電(dian)(dian)基(ji)(ji)地(di)(di)等能(neng)源(yuan)(yuan)基(ji)(ji)地(di)(di)建設客觀上要求不(bu)斷加大跨(kua)區輸電(dian)(dian)通道建設力度,在全國范圍內配置資(zi)源(yuan)(yuan)。
不同時段電力需求和供給能力的差異較大,各類電源的發電成本也各有變化,提供調壓、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的能力和成本也是不一樣的,以美國PJM電力系統運營商的供給曲線為例(見圖1)。因此,電力發展必須讓市場供需決定價格、讓價格引導投資和消費,才能更好地匹配不同電源的技術經濟特性,匹配生產和消費的時空分布差異。
2. 電力發展要求電力需求側發揮更大的戰略作用
電力生產必須時刻跟蹤、滿足電力負荷的變化,是電力工業誕生100多年來形成的發展模式,為此,電力供給必須千方百計滿足需求、電力供給(包括發電和輸配電)容量必須按照滿足最大電力負荷的要求設計和建設。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電氣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以空調為代表的高峰用電設備的普及,電力系統最大用電負荷持續快速增加,始終超過用電量的增速,系統峰谷差不斷擴大。
2010年上海電網峰谷差達到102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