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大網 | 0評論 | 7046查看 | 2013-08-23 08:51:00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受邀成為第二期“能源大講堂”的主講人。他站在歷史的角度,講述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幾次能源變革,剖析了全球能源發展戰略格局,闡釋了我國進行能源低碳化、清潔化革命的必要性和發展路徑,分享了他對第四次能源變革的思考。
本期主講李俊峰精彩觀點
電使能源輸送不再受距離和時間的約束,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傳輸和轉換效率,促使能源生產和消費進入了網絡化時代。
回顧過去,能源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過的重大污染事件幾乎都與能源有關。
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發展模式難以持續,要抓緊進行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將其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
技術進步總是在創造新的需求,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新的能源消費的增加。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新的能源技術,必須是有利于控制能源消費增長的。
全球電網互聯是構建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保障全球電網互聯的技術有兩種,一個是超導技術,一個是特高壓技術。目前看來,超導技術還在研發當中,而特高壓技術更成熟一些。
未來全球能源格局呈四大特點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證明的、可以稱之為能源變革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技術的革命有三次。第一次能源變革以火的發展和使用為標志,第二次能源變革是從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明與使用開始的,而電力技術和燃氣輪機技術的發明與使用則拉開了第三次能源變革的序幕。
那么,電力在第三次能源變革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對此,李俊峰著重強調,電的出現使人類文明踏上了一個新臺階,使能源輸送不再受距離和時間的約束,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傳輸和轉換效率,促使能源生產和消費進入了網絡化時代。電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生產、消費、運輸、通信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與變革,包括自動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
這三次能源變革,在加速人類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推動了能源相關技術和裝備的革命與發展,以及人類生產與消費技術的變革和觀念的改變。
李俊峰認為,伴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將不斷增加,未來,全球能源格局呈現四大特點:首先,世界能源消費市場開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享,發達國家在優質能源消費中仍然占據主要份額。其次,國際能源供應仍然只能滿足少數高收入國家的能源需求和全球能源需求的低速增長。再次,世界能源供需平衡趨緊,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是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最后,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清潔化和低碳化是能源發展的方向。
低碳化是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
能源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回顧過去,在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過的重大污染事件幾乎都與能源有關。
一系列歷史事件足以證明。上世紀50年代的“倫敦霧”、賓夕法尼亞的“煤煙污染”、洛杉磯的“光化學”事件、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件、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件等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重大的經濟損失,也導致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
我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李俊峰表示,改革開放30年,我們走完了西方大多數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出現“未富超標”現象,我國能源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均居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也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如果不實現低碳能源,不抓緊進行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我國的能源出路和回旋的余地將很小。
能源低碳化自1952年的“倫敦霧”開始,逐漸成為世界的共識。1956年,英國下決心治理霧霾天氣,出臺《清潔空氣法》改善能源結構,大幅度引入天然氣替代煤炭,開創了液化天然氣之先河,經歷十年,根治了倫敦霧問題,成為世界能源清潔化的轉折點。20世紀70年代,全球完成了煤油交替,煤煙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到了21世紀,能源消費比例越來越高,環境壓力日益增大。
如何解決能源持續增長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唯有走向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發展路線。”李俊峰認為。他分析,未來,核電無疑是最能大規模發展的低碳能源,但發展核電也有其制約因素;水能有很大發展潛力,但生態、移民、環境等問題困擾著水電的開發;生物質能源曾是歷史上人類依賴的主要能源,但未來增長的潛力很有限;風電有很大發展潛力,技術上全球風能資源每年約可發電53萬億度,相當于2020年世界電力需求預測值的兩倍多,至2050年,若再安裝100萬臺陸上風機和10萬臺海上風機,就可以滿足世界四分之一的電力需求;太陽能的潛力無疑是最大的,去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達到了250萬千瓦,未來,這兩個數字還將不斷增長。
第四次能源變革促進能源低碳化
為什么要進行第四次能源變革?李俊峰給出了答案。人類希望能走出一條既能減少環境污染,又能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高效利用之路。過去,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能源在推著經濟向前發展,未來,我們要實現能源與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實,第四次能源變革的概念早已被學者提出,它是人類進入生態文明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是構建適合人類進入生態文明階段的新興能源體系的必經之路。第四次能源變革促使人類利用清潔、低碳、可持續的能源體系,推動人類的生態文明建設。
李俊峰認為,第四次能源變革的目標有以下幾點:一是確保全球能源供應安全的可持續性,維系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與延續;二是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行為,控制能源消費的過快增長;三是確保人人享有可持續的能源供應,消除能源貧困,實現能源公平;四是緩解、減少進而避免能源供應過程中環境、生態問題;五是應對氣候變化,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
同時,第四次能源變革具備四點基本特征:一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清潔化和低碳化變革;二是基于互聯網的分散化和網絡化的結合的變革;三是基于儲能和超導或其他高壓技術的能源本地化和國際化的結合的變革;四是基于市場化改革的能源供應與消費體系的自主選擇與壟斷經營的創新。
在經歷了三次能源變革以后,第四次能源變革會不會出現,何時出現誰也說不準。然而,李俊峰表示,縱觀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世界主要國家的共識,第四次能源變革也一定是以低碳化、清潔化作為引領的,很多國家在很早前就已經開始了相關的嘗試和探索。歐洲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都提出了到2050年達到全球100%的可再生能源的方案,未來,世界各國都將投身于低碳化、清潔化的能源變革浪潮中。
先進技術是支撐能源變革的關鍵
迄(qi)今(jin)為止(zhi),由于(yu)(yu)市場經濟的(de)(de)(de)(de)理(li)論主導(dao)世界,技術(shu)(shu)進步總是(shi)在創造新(xin)(xin)的(de)(de)(de)(de)需(xu)(xu)(xu)(xu)求,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新(xin)(xin)的(de)(de)(de)(de)能(neng)源(yuan)消(xiao)費(fei)的(de)(de)(de)(de)增(zeng)(zeng)加(jia)。對(dui)此,李俊峰建(jian)議,生(sheng)態(tai)(tai)文明建(jian)設(she)需(xu)(xu)(xu)(xu)要(yao)(yao)新(xin)(xin)的(de)(de)(de)(de)技術(shu)(shu)革(ge)命,但(dan)必須是(shi)有利于(yu)(yu)控制能(neng)源(yuan)消(xiao)費(fei)增(zeng)(zeng)長的(de)(de)(de)(de)。我們(men)應(ying)該充分認(ren)識到技術(shu)(shu)變革(ge)的(de)(de)(de)(de)雙重(zhong)性(xing),科技是(shi)生(sheng)產力,也是(shi)破壞力。但(dan)人們(men)對(dui)前(qian)者的(de)(de)(de)(de)認(ren)識是(shi)共識,對(dui)后者的(de)(de)(de)(de)認(ren)識還有爭議。能(neng)源(yuan)變革(ge),尤(you)其是(shi)生(sheng)態(tai)(tai)文明建(jian)設(she)所需(xu)(xu)(xu)(xu)要(yao)(yao)的(de)(de)(de)(de)新(xin)(xin)的(de)(de)(de)(de)能(neng)源(yuan)變革(ge)需(xu)(xu)(xu)(xu)要(yao)(yao)克(ke)服技術(shu)(shu)的(de)(de)(de)(de)局限性(xing),特別是(shi)其負面的(de)(de)(de)(de)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溫室氣體,催生了一批新的能源技術革命,例如:氫能源、未來發電技術、新興核電技術、頁巖氣技術、CCS(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技術,這些技術的發展對推動能源變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21世紀,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李俊峰舉了個例子,二十多年前,美國人就已經勾勒出了這樣一幅畫面,就是把全球的電網連接起來。而德國人也在考慮,要首先實現歐洲電網的互聯互通,要利用撒哈拉沙漠的光伏發電為歐洲提供能源。他說,從有電的那一刻起,全球聯網就是電力人的夢想,也是構建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這種措施美國人早就想到了,而德國人已經開始做了。
李俊峰認為,保障全球電網互聯的技術只有兩種,一個是超導技術,一個是特高壓技術。目前看來,超導技術還在研發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