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0評論 | 4207查看 | 2013-07-15 10:44:00
“在經歷了2012年投資和上市情況的整體下滑后,新能源行業在2013年終于將有機會走出困頓已久的冬天。標桿電價、上網標準的確立,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多項政策的傾斜為新能源行業的寒冬帶來了一絲暖意。”這是清科研究中心近日最新推出的《2013中國新能源行業投資研究報告》中透露出的信息。
清科研(yan)究中心分析師吳晗告訴中國經(jing)濟(ji)(ji)時(shi)報(bao)記者,近(jin)年來,在目前(qian)(qian)全球經(jing)濟(ji)(ji)衰退的(de)大背景下,發達經(jing)濟(ji)(ji)體希望通(tong)過新(xin)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發展(zhan)轉變經(jing)濟(ji)(ji)形態,中國政(zheng)府也(ye)意圖通(tong)過新(xin)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彎(wan)道超車,陸(lu)續推出一系列扶持政(zheng)策(ce)(ce)(ce)。從2005年到2010年,制定新(xin)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發展(zhan)目標或相關政(zheng)策(ce)(ce)(ce)的(de)國家和地區就(jiu)近(jin)乎翻番,且(qie)大多(duo)(duo)數(shu)國家采取了(le)多(duo)(duo)種激勵政(zheng)策(ce)(ce)(ce)。目前(qian)(qian),中國新(xin)能(neng)(neng)(neng)源(yuan)(yuan)行(xing)業的(de)政(zheng)策(ce)(ce)(ce)環(huan)境(jing)正不斷完善,已有的(de)多(duo)(duo)項配套政(zheng)策(ce)(ce)(ce)包括規劃、價格、補貼(tie)、財稅(shui)、產(chan)業指導(dao)等(deng)。
據全球高科技領域專業行業協會SEMI China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則預測,2013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組件市場產能將過剩20%。亞洲光伏行業尤其是中國市場,將加速整合。而從2009年開始,發改委等部門推出《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表示風能制造業存在投資過熱的現象。
在他看來,產能過剩現象持續,投資市場恐繼續低谷運行。從投資數量情況看,2006—2012年,中國新能源領域已披露的投資案例累積272起。自2009年起,新能源領域進入快速發展期,當年投資數量超過2006年全年投資數量的一倍。2010和2011年的投資數量更是維持在近幾年投資熱點的頂峰,達到在2007年新能源領域出現小幅增長的基礎上再次翻番的熱鬧景象。但到了2012年,由于國家經濟環境較為低迷,新能源領域的投資熱度也出現急速下滑現象,一舉回落至2007年水平,降幅接近50%。
在投資案例金額方面,2006—2012年,中國新能源領域披露投資金額的案例數有221起,共涉及投資金額57.96億美元。2006—2008年,投資金額與投資數量呈反向相關性。2009年,投資金額隨投資數量的大幅增長,總涉及金額達到歷史新高,為15億美元,增幅高達1.5倍。2010和2011年雖然總投資數量相似,但總投資金額卻大不相同。2010年在2009年投資數量再次攀升的基礎上,投資金額卻大幅下降,降幅接近45%。2011年繼續維持歷史頂峰的投資數量額,投資金額終于大幅增長,漲幅接近80%,總金額接近2009年的歷史最高位水平。2012年,隨著市場狀況的總體下滑,投資金額與投資數量的線性相關性恢復正常,數量的減少讓總涉及金額也大幅下降,回歸至2008年的水平。
盡管如此,《2013中國新能源行業投資研究報告》認為,雖然各領域問題重重,但新能源行業期待下一次發展機遇。就目前而言,行業亟須解決好國內光伏、風電產業產能過剩現象嚴重的問題,因為一旦發電經濟性達成后,新能源將成為一個無需政府補貼的市場化產業。
自從中國發展光伏與風電產業以來,相關產業鏈就一直享受著政府的呵護與補貼,這使得不論是光伏還是風電的裝機容量都在最近六七年里從一個微小的數字變成了一個龐大的過剩數字。以致于在面臨經濟形勢下滑與不確定性的國內外大環境時,中國的光伏產業就面臨了巨大的產能過剩危機,眾多光伏企業也面臨內憂外困的生存壓力。因此,優化產能結構與規模,解決相關產能過剩問題,是光伏與風能產業下一個發展春天降臨的前提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還分析認為,核能的利用效率雖高但安全性問題還有待檢驗,同時民營企業想要進入目前還存在無法跨越的門檻。而生物質能和新能源汽車或將成為新能源行業新一輪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