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周末 | 0評論 | 4657查看 | 2013-03-07 17:01:00
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頑疾。與以往不同,此次中國高層將產能過剩直接與經濟危機聯系起來。可以說,有效解決產能過剩正在成為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中最大的挑戰。
產能過剩“危機”
西江主航道、105國道,水陸兩條通道貫穿廣東省中山市東鳳鎮,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不少玻璃深加工企業在此扎堆。隨著宏觀經濟復蘇,2013年初玻璃市場略有起色,但大大小小的玻璃廠老板對蛇年的行情仍有一絲憂慮。
2013年1月11日,廣東省玻璃行業座談會在中山市舉行。珠三角知名的玻璃企業,如深圳南玻、信義玻璃、玉峰玻璃悉數參會。
這次會議是為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工信部原材料司高秀英副巡視員——量身定制的,中山之行,高秀英主要調研如何化解平板玻璃產能過剩。
“珠三角地區玻璃深加工的企業數已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國內其它地區平板玻璃產能增長過快,相當一部分平板玻璃產品流入售價相對較高的廣東市場,造成了一定沖擊。”會議組織者之一、廣東省玻璃行業協會秘書長黃少塔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一個月以來,類似的“化解產能過剩”座談會在全國多地舉行。
信號來自201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每年級別最高的經濟工作會議,也是判斷當前經濟形勢和定調第二年宏觀經濟政策最權威的風向標。
該會議提出,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2013年的工作重點。據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此前透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九個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被習近平點名。其中就包括高秀英專程到廣東調研的平板玻璃行業。
在閱讀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有的會議材料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名不愿具名的委員說他印象最深刻的關鍵詞有兩個:新型城鎮化和產能過剩。
“這種提法我們查了過去的文件,還沒有把產能過剩和經濟危機聯合起來提。”在2012年12月29日的一次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注意到中央領導的用詞。
他對高層的提法提供了更加準確的闡釋:部分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經濟效益滑坡,并可能演變為系統性風險,甚至是經濟危機。“后面這四個字不是我危言聳聽,這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主要領導用了后面這四個字。”
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頑疾。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自此之后,部委幾乎每年都會傳達抑制過剩產能的紅頭文件。但是,結果卻是越調越剩。
“2012年,產能過剩確實存在,但遠不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嚴重。”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盡管當前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如1998年嚴峻,但從過剩的結構和規模,十年之間,已顯云泥之別。對比現今中央高層點名的九大行業,多為重化工,且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大。“4萬億投資之后,過剩產能在突然遭遇外部經濟遇冷時被放大,船大難掉頭。”中國社科院一位經濟學家表示。
以鋼鐵行業為例,中鋼協1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其監測的八十余家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5.81億元,同比下降98.22%。全年累計虧損企業23戶,虧損面28.75%,虧損企業虧損額達289.24億元。中鋼協秘書長表示,這在新世紀是從來沒遇到過的境況。
與前幾次產能過剩不同的另外一點是,政府積極支持的戰略新興行業的產能過剩幾乎與傳統產業一樣突出:太陽能光伏電池,中國的產能已占全球的60%;風電設備產能已達30~35GW,而產量卻只有18GW,產能利用率低于60%。
實際上,無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過剩危機,都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子。“4萬億的另一個后遺癥,地方政府的財力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時候都要強,因此他們的手也比以前伸得長。”上述不愿具名的經濟學家透露,“現在高層意識到必須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刻。”
“產能過剩問題如此嚴重,政府又花了這么大力氣,但效果不好,根本原因還在經濟發展方式未有實際轉變,廣泛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廣東玻璃行業協會秘書長黃少塔說。
組合拳下的挑戰
在中央高層強勢點名后,一系列倒逼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控政策正加速出籠。
就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最高層開出了藥方: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總的原則是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南方周末記者獲悉,發改委正會同工信部、財政部等,“研究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綜合措施”,組合拳將包括突出差別電價、能源消耗總量限制、問責制、新老產能掛鉤等。
“過剩的行業大多是重化工,為什么這些產業退出如此困難?固定資產投資大,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沉沒成本大,比如化工行業,如果停產,虧損可能更大。”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一位專家透露,“在部分重化工行業,電耗要占到生產成本的七成。”
差別電價有可能成為倒逼產能過剩企業的利器。2006年9月,為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國務院要求各省級地方政府執行差別電價。所謂差別電價是指,將淘汰類企業電價提高到比高耗能行業平均電價高50%左右的水平。
電監會政策法規部副主任孫耀唯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尚未接到對過剩產能執行差別電價的通知,但是對于落后產能的差別電價仍處于政策有效期。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有效解決產能過剩正面臨嚴重挑戰。比如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根據此前媒體統計,24個省區將2013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中國治理產能過剩往往依靠行政手段“一刀切”,其一定程度上阻斷了正常的市場信號。一套符合經濟運行規則的產能過剩調節手段彌足珍貴。
就在春節之前,2013年1月22日,由工信部、發改委、國資委等部委著力推進的九大行業并購重組開始啟動,九大行業包括鋼鐵、水泥、汽車、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造船、稀土、電解鋁和農業等。
安邦咨詢的研究報告建議,中國經濟可能還要面臨更為漫長的去產能化過程。體現在實體經濟上,便是主要行業的大規模并購重組,以及部分企業的破產清算。
中國企業兼并重組研究中心主任張秋生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并購重組的目的還是為了調整經濟結構,當然,化解剩余產能也是一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