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0評論 | 6201查看 | 2012-12-08 10:34:00
毫無疑問,國家開發銀行,這家光伏全產業貸款余額超過500億元的金融巨頭,正在成為中國當下2000億元光伏產業眼中的救世主。
12月7日,國開行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獨家披露了國開行光伏貸款情況:截至2012年8月底,國開行對光伏全產業貸款余額為500多億元。這一數據與2011年全行5.52萬億貸款余額相比,占比僅為0.9%,也遠低于市場之前傳聞的2500億元的規模。
光伏全產業貸款余額占比不足1%的國開行,其在光伏產業的舉足輕重卻無人不曉。
從今年4月出手救助處于危局的江西賽維LDK,到近期參與中國銀行牽頭的銀團貸款援手身陷破產邊緣的尚德電力,國開行這家正在邁向商業化轉型之路的政策性銀行,正在成為中國主要的光伏巨頭及巨頭背后的幕后推手地方政府,極力爭取的對象。
12月6日,有債權銀行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繼今年10月國開行率先給予無錫一家光伏企業2億元貸款以解其還息壓力之后,該公司超過40億美元的龐大債務重組計劃仍在持續談判中。
擺在這家光伏企業和債權銀行面前的是,2013年1季度該公司即將到期的高達5.75億美元的可轉換票據誰來償還?
“在眾多解決方案中,企業和地方政府也不斷釋放出希望中行、國開行等債權銀行先接盤這5.75億美元可轉債的意愿。”上述人士透露。
“那家企業年內應該是可以平穩過年關了。”一位接近國開行的人士告訴記者,近兩個月,總行高管團隊也相繼帶隊到保利協鑫、漢能控股等光伏巨頭密集調研。
10月下旬,在江蘇光伏重鎮蘇州舉辦的雙方合作研討會上,光伏巨頭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說了一句肺腑之言,“協鑫集團現在取得的成績,與國開行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進入10月以來,國開行內部完成《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信貸扶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建議》,提出“六大六小”重點關注方案,無論尚德還是賽維都在名單之列,屬于國開行應予繼續支持的重點客戶。
12月7日,國開行有關負責人告訴本報,目前,國開行對光伏產業的上游企業,原則上不新增貸款;對光伏下游的發電企業,國內的項目大力支持,積極提供貸款,國外的項目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提供貸款。
“規劃先行”的內部爭論
2008年,出于一貫“規劃先行”的戰略考慮,國開行開始進入境內和境外大型光伏并網電站融資,逐步形成對以多晶硅為代表的光伏產業上、中、下游的全面布局。
僅僅2007-2010年短短三年,國開行就大手筆向包括尚德、賽維在內的多家光伏產業巨頭承諾高達2500多億的授信,業內無人出其右。
“把開行發展有機融入國家戰略。”一直是國開行董事長陳元所推崇的商業模式,也是國開行之所以進軍光伏的邏輯起點。相較于商業銀行,國開行核心競爭力在于產業規劃上的精心布局,用陳元的話說,“規劃先行”是國開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規劃先行”,按照陳元的邏輯,“通過規劃先行向上游延伸,在有限的項目中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保持在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等領域的優勢,并在新的藍海領域迅速占據優勢地位,取得更大的融資份額。”
“開行要想以幾千人與商業銀行幾十萬人競爭,沒有別的手段,只能靠腦力競爭,使規劃更有遠見、更符合實際,依靠規劃先行來把握發展主動權。”一位開行評審局人士如是說。
內部資料顯示,2009年4月,國開行總行成立規劃局,各地分行也相應設立規劃發展處,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在重大項目中的參與度和支持度,以融資推動產業聯合。換句話說,開行所看重的產業規劃,即把開發性金融與政府合作那一套東西,套到產業系統中。
“開行本身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參與者之一。”上述開行的人士告訴記者,2009年末,開行先后與國家能源局、發改委、工信部等有關部委舉行高層會晤并簽訂規劃合作備忘錄,并受邀參與《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起草工作。
新能源正是國務院推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0年10月,正式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
就在2009年,國開行率先制定《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開發評審指導意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國開行開始了光伏領域的狂飆突進,而所謂國開行光伏行業將近2500億授信基本是在2009-2010年兩年時間完成的。
2010年9月,當國開行與賽維LDK宣布簽訂總額度高達600億人民幣(約89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協議時,賽維還被冠以獲得授信額度最大的國內光伏企業,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迄今為止獲得國家開發銀行授信額度最高的企業之一。
當然,賽維并不是唯一。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光伏行業的幾家領頭羊企業,包括天合光能、無錫尚德、英利、晶澳太陽能從國開行手中獲得了巨額的銀行授信承諾,除了無錫尚德5年500億人民幣的貸款承諾外,天合光能、晶澳分別獲得了300億的承諾,而英利也有360億,再加上此前的賽維,僅此5家光伏領頭羊就獲得了國開行2000億元的授信承諾。
時至今日,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合光能、英利、晶澳太陽能,還在國開行“六大六小”光伏行業“六大”名單之中,為其重點支持的業內“龍頭企業”。
國開行年報也顯示,從2008年開始,國開行發放環保及節能減排項目貸款開始成倍增長,從2008年的988億元,到2009年的1751億元,2010年再度加量至2320億元;而到截至2011年末,環保及節能減排貸款余額人民幣6583億元,同比增長33%。
時至今日,反思商業銀行在新能源戰略上的得失時,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說道,當初決定要上光伏項目時,內部是有不同聲音的。
五年前,在決定是否上馬光伏時,支持者認為,國開行應該追隨國家戰略走向,況且新能源提供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反對者則認為,光伏行業,其實業主體主要為民營企業,與國開行一貫擅長的城市開發金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比,缺乏足夠的信用保證,尤其是政府信用,“這與開行一貫的信貸文化也多有沖突。”
“當時,行里請了一批老專家論證光伏項目的可行性時,一些老專家提出了質疑之聲。”上述人士透露,依照當初的科學測算,地方政府如此大規模地上項目,“不出三年肯定會遭遇過剩危機,況且這又是一個兩頭在外的行業,原材料和市場都不在我們手里。”
果不其然,五年后,光伏產業已經成為“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的負面典型。
2007-2012年,中國光伏行業連續5年年增長率超過100%;待到2011年,產能過剩危機已經全面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和2012年,我國光伏產能已經達到35GW和40GW,占全球總產能的六成以上;而2011年全球產能不過27GW,2012為30-33GW。
地方政府隱形背書
近幾年來,國開行已經成為國內支持新型能源最多的銀行。
僅以光伏發電為例,即便在2012年產能過剩的當口,國開行也未放棄對光伏下游發電企業的支持。12月7日,國開行有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表示,截至2012年10月底,國開行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累計承諾貸款410億元,較去年年底340億元的水平有所增加,貸款余額300億元。
“無論賽維、尚德還是漢能,中國光伏巨頭的特點是,政經捆綁,光伏企業自身發展與地方政府產業振興計劃綁定在一起了。”某國有大行風控部負責人如是說。這也恰是包括國開行在內的商業銀行大舉進入光伏領域的關鍵所在。
2010年,“四萬億”刺激計劃以及中央和地方層出不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計劃之下,短短幾年時間,中國有300多個城市宣布將致力于發展光伏產業,100多個城市將建光伏產業基地。光伏熱,一時蔚為壯觀。
僅以賽維LDK所在的江西省為例,2008年,該省出臺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發展規劃(2009-2015)顯示,無論產業規模還是核心企業都設定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