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 0評論 | 4319查看 | 2017-11-16 09:53:09
從近日舉行的2017全球能源互聯網高端論壇上獲悉,目前,我國與俄羅斯、蒙古、越南等周邊國家實現了部分電力互聯,互聯規模約260萬千瓦,基本建成西北、東北、西南三大陸上油氣通道,標志著全球能源互聯網已經進入共同行動的新階段。
“朋友圈”逐步擴大
面對世界能源發展面臨的資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挑戰,2015年9月,我國發出了“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倡議。兩年來,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
“全球140多個國家出臺了能源發展政策,在加強電網互聯,提升電力化水平等方面,"全球能源互聯網中國倡議"作為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戰略,已經成為各國共識。”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主席、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說。
比如,相關規劃研究扎實推進。深入開展了100余項課題研究,編制了標準規劃體系。開展了全球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的評估和計算;繪制了首份全球骨干電網接線圖;明確了各大洲電網互聯的總體格局思路和重點任務;發布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白皮書,實現了從理論到規劃的重要突破。
國際合作全面展開。我國與47個國家和地區,150多個政府、企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非盟、國際水電協會等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聯合聲明。在電網互聯規劃、清潔能源開發、聯網過程建設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高端、務實、多元的國際合作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建設條件已經具備“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能源領域前所未有的全球合作。這本身就是一項創舉,面臨的都是新領域、新課題和新挑戰,需依靠創新才能促進發展、破解難題。”在劉振亞看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條件已經具備。
從資源角度看,全球水能、陸上風能、太陽能理論開發潛力分別超過100億千瓦、1萬億千瓦、100萬億千瓦,僅開發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從技術上看,特高壓輸電技術先進成熟,清潔能源發電技術不斷進步,智能電網技術廣泛應用;從經濟性角度看,風電、光伏發電成本過去5年分別下降30%、75%,并將持續快速下降。在市場需求方面,預計2016-205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從24萬億千瓦時增長至73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長3.1%,20%以上份額需要跨國跨洲配置。
“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提出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在已有的技術、經濟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展局副局長張義斌表示,從外部環境看,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這一共識在逐漸加深;從合作途徑上看,已從我國的單方行動變成了各國協同的多方行動。
穩步推進國內建設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項影響人類未來的重大系統工程,還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問題。”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從全球來看,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樣,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比如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對能源發展方式轉變的認識不夠深入。因此,我國推動、推廣全球能源互聯網理念的任務非常艱巨。
近年來,雖然我國能源互聯網相關技術、裝備已經取得了一些本質性的突破,但在局部還有很多技術需要持續創新,如能效、智能化程度、裝備制造工藝水平等方面。
“全球能源互聯網項目的推進不僅是一個技術、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國際關系問題。”張義斌認為,要運行好全球能源互聯網這樣一個大規模的系統,需要在市場交易、機制、調度等方面做大量的突破性機制設計工作。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僅是態度上的支持,更需要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費志榮透露,下一步,中國將穩步推進國內能源互聯網建設,優化電網布局,提高國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加快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建設,積極研究提出配套政策措施,為能源互聯網新模式、新業態發展預留出充足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