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電網 | 0評論 | 8325查看 | 2017-09-15 09:59:00
“這是坐落在青澳灣上的世界第一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
由國資委主辦的“中央企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雙創工作成就展”9月14日開幕。在南方電網展臺上,很多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產品吸引了眾多眼光。
事實上,作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國家能源安全的國有骨干企業,南方電網公司在科技實力上的突破還遠不僅如此。在柔性直流輸電、大容量儲能、主動配電網、電動汽車運營管理、分布式供能與微網等領域,南方電網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同時,通過556個勞模(技術能手)創新工作室產出成果3600余項,累計有效專利超過1萬件,顯示了南方電網作為“國家隊”的創新實力。
國之重器 重大工程搶占創新高地
2016年8月21日,法國巴黎會議中心。
備受矚目的全球電力行業“奧斯卡”盛會——第46屆國際大電網會議隆重舉行。在主旨演講環節,一項來自南方電網的重大項目引起現場3200余位參會代表關注。
這就是世界上首個采用大容量柔性直流與常規直流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云南魯西背靠背異步聯網工程。繼去年6月底該項目常規直流單元投運后,今年6月26日,該項目擴建工程正式投產。
在技術創新上,魯西背靠背工程不僅實現了自主化率100%,還創造了電壓等級最高、容量最大等多項電力行業的世界之最,是南方電網科技創新的重要結晶。該工程投產后,可增加云南外送水電30億千瓦時,同時進一步保障南方電網主網架供電安全。
如此大手筆的創新之舉,源于南方電網落實“西電東送”國家戰略、推動清潔能源、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央企擔當。
重大工程于科技創新是一把“利劍”,也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總體確定技術方向和路線,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而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南方電網從誕生之時起,就帶著創新的“國家使命”。南方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李慶奎指出,南方電網公司有責任、有義務擔負起自主創新的重任,有能力、有條件做自主創新的表率,有信心、有決心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有所作為。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曹志安強調,要加快提升公司在電網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的實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多年沉淀,燦然花開。南方電網公司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科技力量。南方電網公司攻破世界難題,打造出了兩張國際名片:特高壓和柔性直流,展示了中國企業創新的自信。在世界電力行業標準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南網“名片”:
——建成世界首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云廣直流,引領國際直流輸電技術發展,列為2017年國家科技特等獎候選項目。
——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換流閥,首次將柔性直流技術推廣到±800千伏特高壓等級。
南方電網正在建設運行的是全世界世界上規模最大、輸電能力最強、運行效益最好的交直流并聯大電網,確立了我國在世界大電網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產、學、研、用一體 面向經濟主戰場
在風光旖旎的廣東汕頭南澳島,一架架白色的大風車在海風拂動下歡快旋轉著。蔥蘢的山丘之巔,一座座輸電鐵塔魏然矗立,將海風帶來的巨大能量送往汕頭城區。
這個童話般的海島風電場,如今是南澳島的熱門景點之一。而它的背后,則是世界上首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南澳±160千伏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
“柔直”是一種能破解可再生能源波動問題的新生代技術,好比幫助風力發電渡過“難關”的“伴侶”。過去的臺風季,迅猛的風電出力就可能引起跳閘,而實踐證明,柔直系統就像一個靈活的水閥,只要風電場送電量在允許范圍內,就能消除狂風帶來的波動,穩定輸送清潔能源。
2013年底,該項目投入運行,時我國成為世界首個掌握多端柔直核心技術的國家。
這一世界級的創新成果,一開始就與產業運用密不可分。從系統研究、成套設計,到工程設計、設備制造,再到現場施工、運行調試,該項目都選擇了“產、學、研、用”一體的攻關方式,研究機構、設計、制造企業合力,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工程投建帶來的產業效益也相當可觀。截至目前,南澳直流項目已向汕頭城區輸送清潔風電近8億千瓦時。同時,可以減少風電損耗5%-10%。
產學研用模式逐漸成型,可以帶動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企業受惠。南方電網公司結合自身特點,與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廠家等加強交流合作,借用外部高層次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共同提升創新能力,構建了產學研用的開放式創新體系。
通過特高壓直流工程、多端大容量高電壓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儲能、超導、柔性交流輸電、電動汽車、智能配用電等重大項目的技術攻關和示范,帶動了一大批國內研究機構、設備廠家的技術進步,為中國制造走出國門、引領世界技術潮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南方電網建設的系列直流工程中,都特別注意國產化。南方電網科研院相關負責人說:“從第一個工程開始,我們就強調國產化的規模,比如500千伏交流工程,國產化比例已經從最初的30%逐步上升到如今接近100%。”“產學研用”模式的深入,也使國內相關企業在控制保護技術,特別是二次設備的技術研究上,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推進職工技術創新 促進成果推廣應用
近年來,為了全面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部署,鼓勵科技成果的實際運用,南方電網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雙創”平臺,加強科技創新考核獎勵。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要對科技型企業實施股權及分紅激勵,對其他企業則實施項目收益分紅激勵,明確了激勵的實施范圍、實施形式、資金列支渠道、審批程序等事項。廣東電網公司還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制定配套制度,將研發人員的創新勞動合同轉化為收益對接,2016年簽訂轉化合同39份,金額1378.7萬元。
“我們要讓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得到行業、社會認可,讓科技人員的努力得到回報和價值認可。”南方電網公司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說。
這一系列激勵文件帶來的成果是明顯的:2016年南方電網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11項,榮獲中國電力技術發明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14項(其中一等獎2項)、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獎117項(其中一等獎11項),新增專利2562件,累計擁有有效專利突破1萬件。
僅在2017年上半年就成功申報國家計劃課題4個,完成策劃公司重大科技項目15個,其中公司級3個。2項成果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獎網絡評審和初評答辯,初評公示一個獲特等獎,一個獲二等獎。新獲授權1401件,其中發明613件,同比分別增長21%和67%;在中央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從2011年的52位提升至第22位,年度發明專利授權數從41位提升至第13位。
“高精尖”的科技項目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而職工立足崗位進行力所能及的技術創新,則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力量。“電網創客”們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既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供電可靠性、提升了客戶服務水平,也在積極引領電網技術進步,開展前沿技術和主營業務關鍵技術研究,掀起科學技術創新熱潮:
廣東電網公司的高壓電纜GIS終端法蘭更換技術,將80多小時的檢修更換時間縮減到10多個小時;廣州供電局輸電管理所飛火特攻隊首創研發的帶電高壓線清障噴火無人機,改變了傳統巡線作業模式,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高壓帶電作業工種;黎玉庭工作室的直流試送儀和周毅波工作室的成果三相電能表自動壓接檢定裝置,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全面推廣;王世祥工作室開發的防繼電保護試驗誤碰夾子,以其靈活性、自適應性、低成本等特點,每年節省成本456萬元;賴景明工作室利用3D打印技術對其自主研發的電力設備測溫掃描儀、變壓器油自動取樣器等裝置進行小批量生產,把小發明、小革新延伸為更全面的產品化研發……